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梁施婷  記者鄭瑋  實習生高靖琳  廣州報道 “五一”期間,廣州地鐵7號線順德段正式開通,再添一條連接廣佛兩市的軌道交通大動脈。每天,橫跨廣州與佛山兩地的通勤人數超過了176萬。

實際上,隨着交通網絡越織越密,城市的邊界變得模糊,產業聯繫更是變得密不可分。得益於城市羣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活躍流動,一個十萬億級別的世界級城市羣正在珠三角加速崛起。

過去5年,珠三角9市爲廣東創造了近八成的GDP,帶動全省經濟再上新臺階。深圳GDP突破3萬億,廣州GDP緊跟其後,佛山、東莞也相繼跨越萬億GDP門檻。隨着發展能級持續提升,2021年珠三角首次跨越10萬億元“大關”。

同時,珠三角城市羣內各城市的經濟聯繫度也不斷提升,城市羣生態向更高能級演化,廣深佛莞智能裝備集羣、深廣高端醫療器械集羣以及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集羣等多個先進製造業集羣持續發展壯大。

另外,在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下,珠三角城市羣正更好帶動粵東西北地區“融圈進鏈”發展。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啓動建設之後,世界級城市羣被明確成爲目標之一,這一目標有力地引領着廣東全省的高質量協調發展,也更加有力地支撐着全省乃至全國更進一步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產業分工。

珠三角新能級:邁入10萬億級城市羣

人口是衡量一個區域經濟活力的最有力證明。過去5年,珠三角9市的常住人口從7338.07萬人增至7846.88萬人,增幅在全國領先,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也從2017年55.1%上升至2021年的61.9%,集聚能力強勁。

人口集聚背後,市場活力凸顯。深圳是全國創業密度最高的城市,2021年,深圳市場主體數量達到380.36萬家,比2017年增長超過一倍;廣州的市場主體也已突破300萬家,東莞和佛山則分別突破了110萬家。

這既歸功於上世紀珠三角“三來一補”產業奠定的基礎,也有賴於不斷“騰籠換鳥”創造的發展活力。

尤其是近5年來,一大批新一代的創新創業者集聚珠三角,引領和推動了珠三角產業的轉型升級,催生出一批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製造業的“明星”企業。

2013年,出生在潮州的80後科學家黃源浩辭去在全球光學測量最頂尖實驗室的工作,回到深圳成立了“奧比中光”,開始了其在3D傳感領域的研發工作。兩年後,奧比中光研發出我國首顆3D感知芯片,並正式量產消費級3D傳感攝像頭,成爲全亞洲首家、全球第四傢俱有深度計算級別芯片量產能力的廠商。

在珠三角,類似奧比中光的企業還有很多,他們引領了先進製造業的迭代與升級。2021年,廣州和深圳的先進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59.3%和68.8%,均大幅超過全省水平(54.2%)。汽車製造、高端裝備以及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在珠三角的經濟中“挑大樑”“唱主角”。

以汽車產業爲例,比亞迪、廣汽埃安、小鵬汽車3家企業去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進入全國前十,推動廣東省汽車產量創歷史新高,廣佛肇三地已形成了一條完整汽車產業鏈,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汽車產業集羣。

如今,打開珠三角經濟地圖,城市羣產業聯動比比皆是。2021年公佈的全國25個先進製造業集羣決賽優勝者名單中,珠三角佔據6席,佔比接近1/4,廣深佛莞智能裝備集羣、深廣高端醫療器械集羣等“組團”入選。工業機器人、高端海洋工程及海上風電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通用航空等項目落地,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初見雛形。

作爲中國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珠三角通過產業聯動迅速提升了發展能級,2021年珠三角9市GDP總量一舉突破10萬億元,比2016年增加3.24萬億元,相當於再造一個深圳,“萬億俱樂部”成員從廣深“雙子星”擴容爲廣深佛莞“四巨頭”,一個10萬億級城市羣閃耀珠江兩岸。

都市圈新時代:聯動發展促裂變進階

珠三角城市羣能級提升背後,以都市圈建設爲路徑的融合創新發展起了關鍵作用。

近5年來,珠三角城市羣提速趨勢明顯,以都市圈建設爲中心,探索加快打通產業鏈接脈絡,逐漸成爲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邏輯。廣東“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化都市圈體系,培育壯大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其中,廣州、深圳和珠江口西岸3大都市圈核心部分均位於珠三角地區,分別以廣州、深圳、珠海三座城市爲核心,輻射帶動周邊城市一體化協同發展。

“都市圈是城市化的升級版,從區域合作到一體化再到同城化,是不斷升級的過程。”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經濟學教授陳鴻宇分析,產業協同重塑已經成爲鏈接各大都市圈經濟要素、推動圈層整體能級提升的重要“工具”。

依託都市圈的建設,珠三角正探索突破一系列發展關口,譬如破解廣深發展空間問題、破解內部城市間發展不均衡問題、促進產業鏈協同重塑以獲得新的更強大的競爭優勢。

以深圳都市圈爲例,深圳近10年產業外溢顯著拉動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的轉型升級。2018年,華爲將終端相關部門從深圳遷入東莞松山湖,隨華爲遷徙的軟通動力、中軟國際、易寶軟件、華微軟件等供應商,進一步幫助東莞延伸、拓展了電子信息產業鏈條。2020年,華爲系包攬東莞實際出口總額、主營業務收入、效益貢獻企業榜單的第一名。

深圳都市圈的另一城市,惠州同樣是典型案例。2021年,惠州土地開發強度約爲9.7%,惠州陸海空間面積大,其中陸地面積1.1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廣深莞三市面積之和,約佔大灣區的1/5。

2016年,總部位於深圳的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在惠州開設其全資子公司——惠州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惠州華星光電生產製造負責人鍾川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目前在深圳、惠州兩地產業項目協同下,TCL科技集團可以完成從原材料玻璃到電視整機出貨的全部工序,“我們在電視機領域的生產佈局是非常完善的,這也是TCL電視可以做到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產業鏈協同帶動下,2021年深圳、東莞和惠州三座城市的GDP總量之和已突破4.6萬億元,東莞成功邁入“萬億GDP俱樂部”,惠州也憑藉4977.36億元GDP成爲珠三角“第五城”。

“都市圈和產業鏈是一個銅板的兩面。”陳鴻宇表示,在以前傳統的行政區經濟視角下,容易把產業結構與空間佈局對立起來,割裂城市羣、都市圈的市場體系和經濟網絡,從而產生行政性的產業同構化問題,“目前,各地已逐步認識到都市圈、城市羣建設和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是統一的。”

“實現都市圈和產業鏈兩種模式的協同,就是要根據本地產業發展結構,發展支柱產業、優勢產業,要突破本地行政區劃,在都市圈、大灣區等更大的視角里考慮產業發展前景,要‘進得了圈,掛得上鍊’。”陳鴻宇說。

雙核+雙副中心:重構協調發展動力

過去5年裏,廣東還以“一核一帶一區”戰略爲統領,力推區域協調發展,力圖破解廣東發展最大短板。

這一思路中,以廣州、深圳爲主引擎推進珠三角核心區要實現深度一體化,並將重點打造粵東粵西沿海產業,與珠三角沿海地區串珠成鏈,形成沿海經濟帶,還要把粵北山區建設成爲生態發展區。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強調珠三角核心區要強化對全省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是構建“雙核+雙副中心”的動力機制,其中“雙核”爲廣州、深圳,兩個省域副中心爲汕頭、湛江。

根據廣湛、深汕的協同發展方向,深圳與汕頭聚焦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雲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製藥、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廣州和湛江則圍繞經濟社會領域展開全方位交流合作,重點包括文化旅遊、衛生健康、人社、金融、港口等多領域。

從近年的實踐來看,這一動力機制的效用正在加快發揮。

以深圳與汕頭聯動發展爲例,汕頭港對標深圳港,提出打造招商港口內貿業務南方(粵東)轉運中心。2017年,招商局集團增資擴股汕頭港,汕頭借港口的優勢推動港產城聯動,吸引大型製造業落戶推動臨港產業的發展。

據瞭解,汕頭的濱海臨港產業片區的建設一方面是在高端裝備製造、大數據、冷鏈物流等重大產業上加大與深圳的合作,做大做強現代臨港產業集羣;另一方是因地制宜構建海上風電全產業鏈。

廣州港與湛江港的合作也進一步打通了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成爲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貨的主要流通中心和區域性集裝箱運輸中心。廣州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益波指出,這將發揮廣州港核心樞紐港作用和兩港大宗散貨深水化、大型化和專業化合作優勢,拓寬兩港業務發展空間,延伸供應鏈服務,形成航線聯動發展、通關一體化局面。

再以湛江爲例,隨着廣湛高鐵、瀋海高速改擴建工程、粵西沿海高速以及廣東濱海旅遊公路粵西段等順利推進,爲湛江與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跨區域“同頻效應”創造了良好的交通條件。陳鴻宇認爲,湛江依託大港口發展大鋼鐵、大石化的產業格局已初具規模,是粵港澳大灣區連通海南、北部灣、大西南和東盟的必經通道。

藉助“雙核+雙副中心”聯動,廣東正重塑新的產業增長極,近年湛江中科煉化、巴斯夫、茂名東華能源等重大產業項目相繼落地,陽江國際風電城規劃也已經獲批。廣東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持續升級壯大綠色石化、新能源等優勢產業,一批千億元級石化、鋼鐵等沿海重化產業帶和核電、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產業集羣逐步形成。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戰略研究中心戰略一室負責人張燕也分析,廣東要發揮珠三角核心區輻射帶動作用,關鍵是要破解制約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探索更多促進產業承接轉移和產業鏈協作的路徑和模式,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在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方面與珠三角形成緊密分工協作的關係,更多地爲粵東粵西粵北注入人才、資金、技術、大數據、管理等新的發展要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