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互聯網醫院診療量明顯增加

作者: 錢童心

[ 一位上海三甲醫院互聯網信息中心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最好的辦法是醫院開好藥,直接由醫藥公司配給患者,患者也可以線下取藥;如果是純粹續藥方的話,那麼藥房更合適。” ]

健康雲App自4月12日開通“我要配藥”功能以來,解決了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用藥難題。據上海市衛健委介紹,截至目前,“我要配藥”專區招募了上海公立醫療機構的600多名醫師和藥師,累計開具處方13.5餘萬張,藥品送達10.5餘萬單,現在最高一天可以開具處方1.1萬張,每日藥品配送達到8000餘單。

不過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目前互聯網醫院配藥仍然存在無法滿足的需求,例如醫院缺藥以及送藥慢等問題,這些問題仍有待各方進一步協同後逐步緩解。

慢病藥處方權可下沉給藥師

家住普陀區的董女士患有高血壓,需要長期服用一種名爲纈沙坦氨氯地平片的高血壓藥,但是社區配藥志願者兩次前往醫院都沒有幫董女士配到這種常用藥。董女士決定自己去健康雲App“我要配藥”服務功能看一下,在綁定社保卡後,點擊“一鍵續方”,就會顯示近6個月的就診配藥記錄情況,不過相關社區醫院顯示的這款“纈沙坦氨氯地平片”是“無庫存”狀態。

由於董女士的藥已經用完,在女兒的幫助下,她在美團買藥等多個互聯網平臺上都很容易找到這種藥,美團買藥上顯示在周圍500米的藥店就有藥,30分鐘內即可送達,外加5元配送費,這解決了董女士的用藥之急。

互聯網買藥雖然解決了一些醫院無藥可用的問題,但互聯網平臺上買藥與互聯網醫院可綁定社保卡不同,患者需要完全自費,一些老年人還是會抱有“能用社保卡解決的,不想多花冤枉錢”的心態,跑去大醫院的門診排隊配藥,一方面折騰了自己,增加感染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醫院防疫的負擔。

對於醫院缺藥問題,一位上海三甲醫院互聯網信息中心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藥肯定是相關的醫藥企業和藥房多,醫院的藥也是向這些企業拿的,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醫院開好藥,直接由醫藥公司配給患者,患者也可以線下取藥;如果是純粹續藥方的話,那麼藥房更合適。”

上述專家提出建議,醫院可以把慢性病藥的處方權下沉給藥師,並打通醫保允許醫保卡支付,那麼就能實現“醫師+藥師”的有效組合。“藥房應該負責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她表示,“醫院和醫生應該把更多精力用在治病上,而不是給患者送藥。”

解決“最後一公里”堵點

在五一期間,上海一些三甲醫院組織醫生志願者給線上配藥的患者送藥,雖然也解決了部分患者及時用藥的需求,但是在一些醫院管理者看來,這樣送藥的效率非常低。

上述三甲醫院互聯網信息中心專家認爲,目前解決配藥“最後一公里”主要是靠社區志願者和跑腿小哥協助線下代配藥,效率同樣很低。“未來我們可以設想,是否能在小區門口放一個智能取藥櫃,就像蜂巢那樣,由藥房負責統一配送,這樣的模式如果可行,就能大幅提升藥品的配送效率。”她表示。

針對近期有患者反映,健康雲上配藥下單後,出現藥物遲遲未收到的情況,第一財經記者從社區及多方瞭解到,上藥集團承擔了很大一部分健康雲的物流配送任務。從患者下單完成支付後,訂單就分發至上藥、國藥等藥品供應企業;經專業分揀後,由藥品供應企業配送到街鎮指定的接收站,這一流程爲3~5天;而“最後一公里”的配送主要是由社區志願者來完成,根據訂單信息至站點取藥後送至小區居民手中。

以4月中旬下單的一單藥品物流信息爲例,從下單成功到配送大約是兩天時間,從配送到街道簽收僅用了一天時間,也就是藥物配送到街道所花的時間約3天,物流並未出現延遲。不過在街道簽收後,還要由相關志願者將藥品配送到家,這個過程根據各個街道志願者人力的配備不同,也有可能導致“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延遲。

“現在志願者的事情比較多,有時收到街道發的居民藥品清單後,也不一定能及時看到,看到之後也要等志願者有時間才能配送。”一位社區相關人員介紹稱,“所以如果患者出現下單後等待較長時間還未收到藥品的情況,首先可以看一下健康雲的物流信息,知道目前藥品到底堵在哪個環節,如果已經抵達社區接收站還未收到,那麼可以聯繫相應街道和居委會協助解決。”

目前關於藥品物流方面的諮詢溝通工作正在進一步完善。據瞭解,健康雲上的“配藥通”小程序正在試點中,可支持居委會和街道志願者加入,加強與居民的溝通,對於藥品流轉進度不暢等問題,及時回答居民的疑問並儘快給予解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