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袁璐

“發貨太慢了!是下單了纔去種棉花嗎?”“春天的衣服等到夏天都沒發貨”……立夏已過,到了衣服的換季期,“超長預售”再度成爲網友熱議的話題,紛紛表示電商平臺的衣服預售時長愈發離譜。

記者調查發現,在淘寶、抖音等電商平臺,30天預售、45天預售等備註十分常見。業內認爲,超長預售模式中,商家表面上履行了告知,但實際上卻利用經營優勢地位,將產品備貨的庫存成本、時間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

網紅店買女裝普遍要等30天

“我真是個冤大頭!買兩件春天的碎花裙,說是12天預售,足足等了一個半月。”提起超長預售,石女士十分苦惱。更糟心的是,她發現衣服的實際尺碼與詳情頁的尺碼錶不符,還有色差。“等了那麼久,最後還得退貨,白白浪費精力。”

同樣被超長預售困擾的還有胡女士。今年4月,胡女士買了一條織帶連衣裙,至今沒收到。“想看看快遞到哪裏了,好傢伙,人家計劃6月13日發貨。現在風氣都變成這樣了嗎?”

超長預售的現象並非個案。記者在淘寶上看到,大量網紅女裝店鋪正在售賣的衣服,預售期普遍在25天至30天左右,有的預售期甚至長達2個月。“這件衣服的工期要2個月左右,其他衣服的工期不確定,以實際出貨時間爲準,可能提前或延遲,但一旦選擇預售,我們不退不換。”某入選“必逛好店”的女裝店客服告訴記者。

在抖音女裝直播間,“超長預售”的現象也挺普遍。以粉絲量超過220萬的一名頭部主播爲例,在其直播間售賣的38件衣服裏,32件衣服都是預售,且顯示物流等待時間均達一個半月。“我們目前是按照付款先後順序排單發貨的,早拍早發,都沒有現貨。”該店客服稱。

“超長預售”所需的漫長等待令服裝錯過了應季期,也讓消費者頭疼不已。截至記者發稿,在小紅書上,“討厭預售”的筆記已接近5000篇,微博上關於“超長預售合理嗎”的話題閱讀量也接近2200萬。

預售只爲規避積壓風險

服裝預售在電商平臺本不是新鮮事。記者瞭解到,預售一開始運用在漢服、JK制服、羊絨大衣等一些產量低、成本高、相對小衆的服飾中。但近兩年來,預售模式開始蔓延,到如今幾乎席捲了所有網紅服裝店,且預售時間越來越長。

朵娜在廣州十三行批發市場擁有四間店鋪,主要從事女裝批發生意。她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商家採取預售,歸根結底還是因爲服裝行業面臨着庫存積壓的高風險。商家在不確定銷量的情況下怕壓貨,而預售恰恰能幫助其預估大概的銷量,向工廠提交合適的訂單數。

而網紅店與普通服裝店不太一樣,往往在上新日的當天銷量激增,隨後又可能出現批量退貨,“30天或45天的預售期下,店主就可以選擇分批次發貨,第一批次消費者的退貨會被用來‘補單’,賣給第二批次的消費者,也就是‘按訂單先後順序發貨’。”

不過也有服裝店主對記者表示,疫情因素導致生產跟不上,因此預售時間相比以前有所延長。

完善監管機制別讓消費者“受傷”

預售期過長衍生出不少亂象。“從預售下單到拿到衣服我等了15天,試穿衣服時,竟然從口袋裏掏出了別人戴過的口罩!”網友“星閃閃”在社交平臺控訴。消費者張女士則表示,之前自己買過一件預售的風衣,但商家遲遲不發貨,最後只能她自己申請退貨,商家卻沒有任何違規成本。

記者注意到,目前電商平臺對預售期普遍持寬鬆態度。據淘寶平臺規則顯示,各類目的全款預售時間上限不一樣,有48小時、7天、15天、30天等。如果商家未在規定時間內發貨,須向買家支付該商品實際成交金額的10%作爲違約金,且賠付金額最高不超過100元,最低不少於5元。部分商家爲避免懲罰,會將商品發貨時間惡意延長至該類目規定的上限。

“這種只管違約罰錢,不管合約具體時長的方式,難道不是變相鼓勵商家將預售期越設越長嗎?”胡女士表示,問題的關鍵在於平臺能不能限定預售時長,比如最多7天或者15天,這樣消費者也有個心理預期。

4月末,中消協曾點名“超長預售”,表示有些網絡經營者利用不公平格式條款減免自身義務和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

“如果商家採取預售模式卻事先沒有明確告知具體發貨時間或者告知之後未如期發貨,則侵犯了消費者合法權益。”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表示。同時,業內人士也呼籲,電商平臺應設立特定的監管投訴機制,並加重對發貨超時訂單的相應處罰,不能任憑店家延長髮貨期,確保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