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與新茶飲的快速崛起,讓傳統行業的巨頭們坐不住了。

近日,運動品牌李寧申請了註冊商標“寧咖啡NING COFFEE”,將在線下門店內售賣咖啡。

而在上月,萬達集團也在包括飲料的多個品類申請註冊“萬茶”商標。

此前,中國鐵路也推出了茶飲品牌“扳道茶”;中鐵廣州局集團已經推出現制“高鐵奶茶”。此外,還有中國郵政的“郵局咖啡”“兩桶油”(中石油中石化)的好客咖啡、易捷咖啡等“石油咖啡”。同仁堂也開設了咖啡店“知嘛健康”,賣起中藥咖啡。

新茶飲,成了一衆巨頭競相角逐的賽道。

只是,在早已強手林立的奶咖市場,這些傳統企業猶如闖進了瓷器店的大象們,能奔跑起來嗎?

坐擁7000餘家店,李寧一旦鋪開,比瑞幸、星巴克還多

近日,天眼查app顯示,李寧體育(上海)有限公司申請註冊“寧咖啡 NING COFFEE”商標,國際分類爲餐飲住宿,當前商標狀態爲等待實質審查。

這對於近年野蠻生長的咖啡賽道而言,這無疑又標示着一個新競爭者的到來。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李寧相關人員表示,李寧公司關注零售終端的消費者購買體驗,希望通過優化店內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將會是李寧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嘗試。”

至於門店何時正式售賣咖啡,李寧方面則表示,尚無更多的信息可透露。

根據業內數據,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爲3817億元。截至2021年5月,2013年以來,咖啡項目共獲融資114次,總披露金額115.68億元。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將保持27.2%的增長率,遠高於全球2%的平均增速,中國市場規模在2025年將達10,000億元。而較低的進入門檻、相對簡單的運營模式,加上較高的毛利率,咖啡市場在新消費遇冷中受到了各方的青睞。

根據2021年財報,李寧包括特許經銷商在內,共計7137家門店。對比同期6024家門店的瑞幸,以及5500多家的星巴克中國,坐擁超7000家銷售點的李寧咖啡在規模上有一定的優勢,一旦全面鋪開或者部分鋪開都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李寧跨界賣咖啡有戲嗎?

李寧的跨界咖啡真的有戲嗎?就此有媒體分析道:

一是李寧的門店還是足夠拓展咖啡業務的。李寧公司2021年度報告數據顯示:截止至2021年底,李寧共有7137家門店,一旦全面鋪開就是7000多咖啡店了。而且這些門店其實線下的消費額是在不斷降低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寧將這些門店用來做咖啡館,無疑可以有效降低市場的成本,從而在短時間內實現市場的擴張,這一點不少便利店咖啡的快速發展就有比較好的先例。

二是咖啡的受衆和李寧的確也有重合。李寧的主要用戶就是年輕人,雖然說年輕人消費和運動品牌最搭配的飲料應該是運動飲料比如說脈動、紅牛這些,但是畢竟做咖啡的利潤遠高於賣飲料,而且雖然沒有那麼搭配,但是咖啡的受衆也同樣是年輕人,李寧在這方面的確有這種消費者的受衆羣體優勢。

三是李寧最擅長的就是跨界營銷。這些年李寧的各種跨界營銷可謂是玩的相當順溜,特別是李寧還有老品牌的情懷優勢,如果李寧做咖啡僅僅是爲了一個噱頭的話,配合上他的跨界營銷,李寧的確有可能玩得更好。

但是,李寧的劣勢其實也沒辦法迴避。李寧最核心的劣勢就在於,一方面,中國的咖啡市場依然是一個不斷發展中的市場,但是當前的市場參與方可謂是非常衆多,消費者憑什麼要去買李寧的咖啡,而不是更加專業的咖啡店咖啡呢?另一方面,咖啡與品牌形象能否統一?

所以,咖啡能否成爲李寧的賺錢法寶,可能還是個未知數。

傳統巨頭盯上你手裏那杯奶咖

其實,李寧並非第一個進入咖啡行業的跨界品牌,在此之前,中國郵政、中石油、中石化早已是咖啡市場知名的跨界選手。

今年4月,中國郵政已經在申請註冊多個“郵局咖啡POST COFFEE”商標,另據報道,郵局咖啡計劃2022年陸續在北上廣深開設特色郵局咖啡店。中國郵政的Post Coffee除咖啡外還出售茶飲、甜點與郵局周邊,憑藉開業當天近千杯的銷售量,一躍成爲了當地咖啡熱門的第一名。

中石化的易捷咖啡以汽油型號命名產品,截至目前已開設21家門店,被網友調侃爲“石油咖啡”。

回看近5年的趨勢,並非只有運動品牌盯上了咖啡茶飲生意,而是各行各業都想試試水。

今年4月,中國郵政已經在申請註冊多個“郵局咖啡POST COFFEE”商標,另據報道,郵局咖啡計劃2022年陸續在北上廣深開設特色郵局咖啡店。中國郵政的Post Coffee除咖啡外還出售茶飲、甜點與郵局周邊,憑藉開業當天近千杯的銷售量,一躍成爲了當地咖啡熱門的第一名。

比中國郵政更早涉足咖啡領域的是財大氣粗的“兩桶油”,被網友調侃爲“石油咖啡”。

2018年,中石油推出“好客咖啡”,在旗下崑崙好客便利店售賣現磨咖啡。到2021年,好客咖啡在20個省市開設了120多家門店,2021年咖啡產品銷售總額超過1億。

中石化也聞風而動。2019年,中石化與連咖啡合資的“易捷咖啡”品牌創立;2020年12月,易捷咖啡首家門店在北京玉泉加油站開業,開啓了“加油站+咖啡”的征程;2021年6月,易捷咖啡進軍瓶裝市場,除了在易捷便利店線下售賣外,也通過微信小程序和天貓等線上渠道銷售。

就連中藥老字號同仁堂,也曾開設咖啡店“知嘛健康”,賣過“中藥咖啡”;中國移動的咪咕,早在2015年就在蘇州開了第一家線下咖啡門店;天津老牌餐飲狗不理,更是在咖啡市場默默耕耘了好多年。

此外,萬達集團在奶茶領域的嘗試較早。早在2017年,萬達就與英國咖啡品牌COSTA開展深度合作;2019年,萬達試水新茶飲,推出奶茶店“萬小茶”;此後,萬達推出自有茶飲品牌“萬茶”,門店形式包括獨立店和COSTA快選融合店兩種形式,目前在萬達旗下約140家影院內進行銷售。除了拓店外,萬達已在上游佈局原料種植。據公開報道,2018年,萬達即在貴州建了約1000畝茶園,爲發展茶飲積累資源。

新茶飲,成了一衆巨頭競相角逐的賽道。

只是,在早已強手林立的奶咖市場,這些傳統企業猶如闖進了瓷器店的大象們,能奔跑起來嗎?

中國咖啡,撐起一個萬億市場

“萬達們”看似與咖啡、奶茶賽道完全不沾邊,爲何近兩年前赴後繼地摻和進這門生意?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是主要原因。

記者從萬達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發佈的2021年年度報告中瞭解到,2021年,商品、餐飲業務爲萬達貢獻了15億元銷售收入,該項業務毛利率達63.49%,遠超其院線業務毛利率。

與此同時,傳統行業巨頭希望通過打造年輕態的新式茶飲及咖啡,吸引新生代消費者。以李寧公司爲例,此次申請註冊“寧咖啡NING COFFEE”商標,其官方回應稱,希望通過優化店內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也將是李寧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嘗試。

此外,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2021-2023年中國新茶飲行業增長率約爲19%-20%。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爲3817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1萬億元。幾乎所有人都堅信,中國一定會誕生屬於自己的星巴克。

曾有聲音質疑,中國郵政、中國石油賣咖啡是不務正業。然而,殼牌零售業務總裁柯一凡曾對媒體稱:殼牌便利店每年賣出約2.5億杯咖啡,咖啡生意“比石油的利潤率要高得多”。

不過,相比於萬達,中國郵政、中國鐵路等涉足奶咖領域,雖然沒有迫切的利潤追求,但是如同李寧一樣,傳統企業也要打造年輕態的新產品,吸引新生代消費者。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報告顯示,新茶飲吸引的是“新人類”,從小喝奶、喫水果的年輕消費者是主力客羣。與新茶飲的碰撞,“有利於培育Z世代消費者市場,幫助實現未來的可持續增長”。

對中郵、中鐵和“兩桶油”來說,利用全國龐大、密集的網點和客羣,順手賣杯奶咖,增加門店服務場景、充實業態,又培育年輕客戶的認同感,何樂不爲?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爲,跨界業務對於傳統企業自身業務服務體系的升級、用戶黏性的增強,以及新利潤點的增加,這是巨頭們看重的關鍵。

上游新聞綜合鈦媒體、瀟湘晨報、虎嗅、投資界、南方都市報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