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 綜合報道

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站發佈通知稱,在前期覈查的基礎上,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爲立案調查。隨後知網發佈公告回應被調查,表示將全力配合、深刻自省、徹底整改。

提起知網的紛紛擾擾,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起那位“撬動”知網的老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

5月13日,《中國科學報》從趙德馨教授處獲悉,知網於12日下午登門道歉,表達了重新上架他與妻子周秀鸞論文作品的意願。

趙德馨告訴《中國科學報》,在他們夫妻起訴知網侵權後,後者不僅下架了他們的涉案作品,連同沒有涉及訴訟的作品也都悉數下架。

他曾主動向知網提出希望恢復這些作品,但對方一直置之不理。直到妻子勝訴後,近幾天纔得到他們的回應。

“他們希望我們這邊先出具作品上架的授權書。但根據律師建議,我們將經過慎重思考,在雙方都有足夠誠意的前提下,再簽訂相關協議。”趙德馨表示。

知網鎖定多少上游優質學術資源?上百家單位與其“獨家合作”

有多少機構能繞開知網?澎湃新聞在中國政府採購網查詢時注意到,四川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日前就中國知網CNKI系列數據庫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做出說明,也透露了知網的獨家合作單位數量、用戶規模及覆蓋率等信息。

相關採購公示稱,截至2022年1月,“中國知網CNKI系列數據庫”收錄學術期刊8500餘種,文獻量超過6000萬篇,文獻期數/篇數收錄完整率達99%;收錄核心期刊1900餘種;核心期刊、重要評價性數據庫來源期刊完整率高於95%;其它學術期刊完整率高於93%。

截至2022年1月,知網收錄博士學位論文48.1萬餘篇。其中,241家培養單位與CNKI獨家合作;包括“一流大學”建設高校16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63家,分別佔“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總數的38%和45%。收錄507家博士培養單位(涉及國家保密的單位除外)的博士學位論文,佔我國博士學位培養單位的99%。“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位論文覆蓋率達到100%。

碩士論文方面,截止到2022年1月20日,知網收錄碩士學位論文480.6萬餘篇。其中,464家培養單位與CNKI獨家合作;包括“一流大學”建設高校16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63家,分別佔“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總數的38%和45%。收錄787家碩士培養單位(涉及國家保密的單位除外)的碩士學位論文。“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位論文覆蓋率達到100%。

採購公示還稱,“中國知網CNKI系列數據庫”實現優先數字出版和網絡首發出版,文獻更新和產出速度進一步加快,增強出版、數據出版和協創出版等讓資源更具價值和權威性。綜上所述,“中國知網CNKI系列數據庫”是目前唯一能同時提供期刊、博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報紙、高等教育期刊庫的全文數據庫,創建了唯一完全滿足我校教學、科研、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需求的知識服務平臺,故產品具有唯一性。

事實上,近期仍有不少高校計劃或已經按單一來源採購知網數據庫。

如5月7日中國政府採購網公佈的大連海事大學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服務採購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公示,項目預算金額99萬元。

公示稱,該數據庫符合大連海事大學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需求,對學校的發展和雙一流建設起着重要的支撐作用,是教學科研和學術研究必不可缺的資源,具有采購的必要性。該產品特色突出,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本次採購的數據庫是數據商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產品,來源渠道單一。因此該數據庫只能由唯一數據服務商處採購,只能進行單一來源採購。

媒體:立案調查知網,釋放對平臺經濟依法常態化監管重要信號

@光明日報 刊發了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諮詢組成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時建中的解讀文章。

時建中指出,知網收錄的中文學術文獻種類與數量、期刊數量以及獨家期刊的數量和質量、用戶規模及覆蓋率、用戶依賴程度、市場銷售額等均長時間明顯處於領先地位,在學術文獻收錄和服務協議中設置不公平的格式條款,無論是採購學術文獻還是銷售知識數字化產品的價格幾乎不受競爭約束。根據分析,基本可以認定知網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他還寫道,綜合各方面信息,知網與大量期刊、高校簽訂獨家協議,限制它們與其他第三方學術文獻數據庫服務平臺合作,鎖定上游優質學術資源,人爲製造知識流動壁壘,使其他競爭者難以與其開展公平競爭,影響知識的分享和傳播。同時,知網通過低價收錄、高價出售的方式獲取超高利潤,在缺乏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連續多年大幅提高數據庫價格,增加了用戶的負擔,損害了消費者利益。知網的上述行爲破壞了相關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妨礙了學術文獻傳播和知識分享,損害了知識創新的生態環境,背離了建設“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初心,引發了全國學術界、教育界、出版界、圖書界的極大憂慮。

平臺經濟是生產力新的組織方式,是經濟發展新動能,對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升級、拓展消費市場、穩就業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平臺經濟的規範治理,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查處了一系列重大典型案件,着力解決了平臺經濟領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競爭問題,以監管規範促進持續健康發展。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知網是典型的平臺企業,對其立案調查是深入貫徹黨中央關於實施常態化監管的具體舉措,有利於向市場釋放清晰明確的信號,讓市場對法治建立起更加可靠、穩定和持續的預期,增強平臺企業的自我合規意識,引導和激勵平臺企業通過技術革新和模式創新開展高水平競爭,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通過實施常態化的反壟斷監管,持續淨化平臺經濟領域的競爭環境,優化創新機制,保障平臺經濟更加健康地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發揮平臺經濟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繁榮經濟、便利人民生活、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本文綜合李晨陽 徐可瑩/中國科學報鍾煜豪/澎湃新聞、@光明日報)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