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琼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5月14日在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要用长期的观点来看一些短期问题。当前在讨论经济政策问题时,看短期的多、看长期的少,特别是不太把短期问题放在长期背景下看。

刘世锦举例,一谈及经济政策,货币财政政策讲得多,有时赋予了货币财政政策不能承担的任务。短期的货币财政政策很重要,在研究它们应该做什么的同时,也要明确它们不能做什么。短期的货币财政政策主要是保持经济短期的平衡和稳定。刘世锦呼吁,更多地关注一些长期问题,关注真正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潜能。

如何把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转化为全球创新和增长的动能?刘世锦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少有的能达成共识的领域。从中国的经验看,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有三种反应方式。

一是防御性的反应,主要是传统能源或高碳行业感到有压力,考虑在将来转型重组甚至退出,但当短期内供给安全存在问题时,这些行业感到自身仍然“有份量”,退出可能是最后迫不得已的选择。二是适应性的反应,典型的是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三是进取性的反应,推动创新特别是绿色技术创新,用低碳、零碳的新能源、新技术,取代传统的、高碳的生产方式,这才是治本之策。在全球范围内,也应把重心转向这个方面。

刘世锦表示,绿色转型在根本上要换技术,实际上是技术的系统性替代,用低碳、零碳技术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最初会面临很大压力。在面临压力之初可能想回避,但最终会发现无法回避,进而给创新提供重要诱因。从人类历史上看,很多进步也是因为遇到危机,最后逼出了变革,现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创新也是这样的关系。

“一旦创新出现并且形成势头,人们会发现,这些绿色创新除了能够实现减碳之外,还产生了更多的附加好处或福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创造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超出原来的预期。”刘世锦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具有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等特点,推出新能源汽车最初是为了减碳,但最后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也极大地超出预期。

刘世锦表示,这种创新能极大地降低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绿色产品在初期价格偏高,有绿色溢价。但随着创新竞争加剧,价格下降,一些产品的绿色溢价已经为负。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光伏发电。在过去十年多的时间里,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了80%-90%,现在已经等于或低于燃煤发电的成本,而且业内人士认为还有进一步下降的潜力。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刘世锦表示,绿色技术要开放,开放后国际贸易、投资、技术转让会更加活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