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張瓊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5月14日在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要用長期的觀點來看一些短期問題。當前在討論經濟政策問題時,看短期的多、看長期的少,特別是不太把短期問題放在長期背景下看。

劉世錦舉例,一談及經濟政策,貨幣財政政策講得多,有時賦予了貨幣財政政策不能承擔的任務。短期的貨幣財政政策很重要,在研究它們應該做什麼的同時,也要明確它們不能做什麼。短期的貨幣財政政策主要是保持經濟短期的平衡和穩定。劉世錦呼籲,更多地關注一些長期問題,關注真正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結構性潛能。

如何把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轉化爲全球創新和增長的動能?劉世錦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是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少有的能達成共識的領域。從中國的經驗看,應對氣候變化主要有三種反應方式。

一是防禦性的反應,主要是傳統能源或高碳行業感到有壓力,考慮在將來轉型重組甚至退出,但當短期內供給安全存在問題時,這些行業感到自身仍然“有份量”,退出可能是最後迫不得已的選擇。二是適應性的反應,典型的是節能減排,減少碳排放。三是進取性的反應,推動創新特別是綠色技術創新,用低碳、零碳的新能源、新技術,取代傳統的、高碳的生產方式,這纔是治本之策。在全球範圍內,也應把重心轉向這個方面。

劉世錦表示,綠色轉型在根本上要換技術,實際上是技術的系統性替代,用低碳、零碳技術替代原有的高碳技術。應對氣候變化最初會面臨很大壓力。在面臨壓力之初可能想回避,但最終會發現無法迴避,進而給創新提供重要誘因。從人類歷史上看,很多進步也是因爲遇到危機,最後逼出了變革,現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創新也是這樣的關係。

“一旦創新出現並且形成勢頭,人們會發現,這些綠色創新除了能夠實現減碳之外,還產生了更多的附加好處或福利。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創造了更多的消費者剩餘,超出原來的預期。”劉世錦認爲,新能源汽車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具有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等特點,推出新能源汽車最初是爲了減碳,但最後給消費者帶來的福利也極大地超出預期。

劉世錦表示,這種創新能極大地降低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綠色產品在初期價格偏高,有綠色溢價。但隨着創新競爭加劇,價格下降,一些產品的綠色溢價已經爲負。其中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光伏發電。在過去十年多的時間裏,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80%-90%,現在已經等於或低於燃煤發電的成本,而且業內人士認爲還有進一步下降的潛力。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國際合作。”劉世錦表示,綠色技術要開放,開放後國際貿易、投資、技術轉讓會更加活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