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陸金所控股(LU.N/06623.HK)頂住市場的不解和議論,實施了四大風險減量改革措施,同時完成了業務模式轉型。

如今仍在轉型路上的陸金所控股,於4月23日公司發佈了改革措施落地後的第一份財報,喜憂參半。總體來看,公司在業務規模上選擇了一定的主動降速,追求質量和穩健發展,並且轉型效果初步顯現。

一、實際稅前盈利4.5億,五大戰略改革動能逐步釋放

報告顯示,陸金所第一季度實現營收69.64億,同比下降30.9%,淨虧損8.3億。乍看非常慘淡,但作爲持續跟蹤陸金所的投資者來說,這樣的成績正是公司主動進行業務轉型、審慎經營帶來的短期影響,剔除掉前次推出的特別派息帶來的所得稅影響,公司一季度稅前利潤爲4.5億。

在營收下降的背景下,公司通過敏捷運營和成本控制,實現總支出同比下降27%。

公司的資金實力雄厚,一季度末公司淨資產928.25億、貨幣資金餘額高達394.42億,不僅保障了短期債務償還和日常經營支持,也給公司提供了能夠在市場波動中保持穩定、繼續推進戰略目標的底氣。

此外,公司持續落地的五大戰略改革措施,在信貸業務、消費金融業務、資產質量、前線隊伍改革方面已經顯現出積極效果。

二、消費金融穩步增長,多元戰略再添一角

響應國家政策、立足市場需要,公司形成了“小微貸款+消費金融”雙引擎驅動的業務格局。

截至2024年一季度,公司賦能的貸款餘額爲人民幣2702億元,累計服務借款人達2170萬人,同比增長12.4%,當季新增貸款481億元。

去年公司貸款業務全面轉型爲100%擔保模式,引進自有的融資擔保子公司爲小微企業提高增信,使得合作銀行對小微企業“敢貸願貸”,一方面,有助於擴大公司中長期的業務體量。另一方面,過去客戶向平安產險支付的信用保險費可以由自己來賺,增加了一條創收之道。

在該模式下,公司的風險承擔比例提升至48.3%,同時,公司零售信貸賦能業務的收入率也從2023年第四季度的7%提升至9%。未來隨着公司100%擔保模式下的貸款佔比提高,收入率進一步提升,公司變現能力將會得到增強。

此外,公司多元化戰略進展顯著。報告期內,消費金融新增貸款203億,同比增長46%,新增貸款佔比從去年同期的24%增加到42%,總貸款餘額佔比達14%,較上一年度及季度均有所增加。今年4月初,陸金所控股也完成了對平安壹賬通銀行的收購,平安壹賬通主要是爲香港的中小企業進行貸款,這對原專注內地市場的陸金所來說,新增了國際市場版圖,未來藉助平安壹賬通的跳板,服務香港的普惠金融,支持大灣區的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爲公司中長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三、去風險化帶動資產質量企穩

在當前宏觀經濟背景下,審視提供貸款服務的金融企業,我們應更加關注其貸款發放後的資產質量指標如何變化,這些指標的波動往往是導致企業業績差異的關鍵因素。

按照業務流程,企業在擔保貸款發放後,會首先設立風險撥備,目的是爲了覆蓋貸款可能產生的損失。隨後,在貸款的整個存續期內,公司將通過逐步收取費用實現利潤。由於風險撥備通常在貸款初期進行,會對公司短期的財務表現造成壓力,但如果風險控制得當,前期集體的風險撥備就不會成爲信貸減值損失。

因此,公司對資產風險的預期損失是否足額撥備,逾期率、不良貸款率、不良遷徙率、資本充足率等在內的風險相關指標是否滿足監管要求,就成了衡量這類金融企業抵禦風險能力和資產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造成業績分化的核心因素。

從最新數據來看,2024年第一季度,陸金所已賦能貸款總額(不包括消費金融子公司)的C-M3遷徙率爲1.0%,相較於2023年第四季度1.2%降低了0.2個百分點;已賦能一般無抵押貸款及有抵押貸款的遷徙率分別爲1.0%及0.7%,較2023年第四季度的1.4%及0.8%分別降低0.4個百分點和0.1個百分點,貸款資產質量得到改善。

已賦能貸款總額(不包括消費金融子公司)的30天以上以及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別爲6.6%和4.4%,相較於2023年12月31日,均降低了0.3個百分點;一般無抵押貸款的30天以上以及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別爲7.4%、5.0%,較去年分別降低了0.3個百分點、0.4個百分點。

此外,公司兩大主要經營實體資本充足,擔保子公司的槓桿率爲2.4倍,低於監管上限10倍,消費金融公司資本充足率約爲15.1%,高於10.5%監管規定。

多項風險指標均有所改善,兩大經營主體資本充足,也顯示出公司去風險化戰略落地卓有成效。

結語

面對信貸市場的不確定性,陸金所選擇以穩字對抗,寧可犧牲短期利益,也要堅持戰略改革,目前來看,這些改革措施已經初見成效。

在審慎經營、重質不重量的基調下,我們更應該聚焦其戰略轉型的持續驗證和業績的逐步改善,無論是市場還是投資者,不妨多給陸金所一點時間,期待其未來能展現出更多的改革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