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鵬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目前, 美國對華商品第一輪加徵的關稅即將到期,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正就是否延期或結束這些關稅,進行公衆評論和後續審議。中美貿易戰正迎來全面止戰的“窗口期”。

最近,美國釋放出一些積極信號。美國總統拜登表示,正在討論是否取消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的關稅。美貿易代表戴琪稱,所有應對通脹上升的工具都已擺在桌面上,包括降低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此外,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達利普·辛格、美國財長耶倫也都表示,削減對華關稅值得考慮。

從特朗普政府對華發動疾風驟雨般的貿易戰,到拜登政府思考如何以“體面”方式逐步收場,美國的基本邏輯並不是意識到修復中美經貿關係的緊迫性,而是從現實經濟政治需要出發,不得不作出的必要調整。

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並沒有讓中美貿易更“平衡”。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經濟分析局統計,2008年至2021年,美國對華商品進口額從1221億美元提升至1522億美元。美國的貿易戰並沒有減少對中國產品的進口,反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供應鏈混亂的背景下,增加了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和需求。2021年中美貨物貿易逆差仍高達3546億美元,與發動貿易戰前的2017年基本持平。

美國民衆和企業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關稅傷害心臟地帶”網站統計,自貿易戰以來,美國農民、零售商、製造商和消費者共損失1172億美元,平均每秒就損失810 美元。而這還不包括中國反擊給美國帶來的額外損失。上述企業多次向美國國會和政府呼籲,在更多領域內取消對華產品加徵關稅。事實勝於雄辯,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並沒有贏得廣大民衆和企業的心。

當前美國通脹形勢嚴峻,迫使拜登政府重新思考對華關稅措施。美國勞工部最新數據顯示,4月CPI同比增長8.3%,美國通脹依然嚴峻。食品價格同比上漲9.4%,油價繼續高位徘徊,讓美國民衆感受到切膚之痛。與此同時,美聯儲雖然已經開始連續加息應對通脹,但行動滯後、政策空間有限。鑑於通脹成因的複雜性,美聯儲已經力不從心。美國急需從降低生活成本、增加產品供給方面想辦法、找出路。USTR降低對華進口關稅是較爲明智的選擇,可一定程度緩解通脹燃眉之急。

另外,美國中期選舉的黨內初選已經開始,拜登及民主黨要想確保獲勝,必須交出不錯的經濟“成績單”,控制通脹、實現經濟增長,民衆滿意將是重要評價指標。而取消對華關稅,從經濟角度看,是有助於拜登鞏固民意基礎,提升執政滿意度的。

但是還要看到,拜登對取消對華關稅最終仍未下決心,國會對此態度出現分歧。美國參議員圖米最近提起的“擴大對華關稅豁免範圍”動議,獲得53人支持,但還有18人反對。美國的主要顧慮在於:

一是美國不願表現出對華態度的“軟弱”。在美國把中國作爲戰略競爭對手的背景下,對華態度強硬似乎正成爲美國的“政治正確”。美政客擔憂爲緩解經濟燃眉之急而取消對華關稅,會被扣上對華軟弱的帽子。二是美國擔憂喪失對華經貿施壓“砝碼”。美國多位參議員擔憂,一旦美國失去對華關稅“砝碼”,將更無法糾正中國所謂的“強迫技術轉讓”等做法。三是部分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預計美國鋼鐵等在中美貿易戰中獲得超級貿易保護的行業,將對USTR減少或取消對華關稅提出異議,甚至要求延長對華加徵關稅期限。

由此可見,美國對華關稅後續的處理方式可能是,繼續擴大關稅排除的商品範圍,實質性降低對華關稅。同時,針對美國通脹影響較大的自華進口商品,USTR或可取消部分關稅。但預計美國仍將保持隨時激活對華關稅施壓的手段。中美經貿關係的關稅隱患仍未解除。

從中美經貿關係、全球經濟格局的視角看,中美作爲世界第一、第二經濟大國,理應承擔更多的全球經濟責任。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地區衝突不斷、全球經濟放緩的動盪年代,中美的經貿合作將是世界經濟走出陰霾的主要動力。徹底放棄對華加徵的關稅,不僅可以使中美減少貿易戰損失,而且可爲中美戰略互信增加難得的積極因素,助力世界經濟的觸底反彈。希望拜登政府拿出政治勇氣和決斷,把握當前國內政策調整的“窗口期”,全部取消對華已加徵關稅,讓貿易戰 “休兵”變成永久“停戰”,以更加平等和謙虛的心態和中國打交道。(責任編輯:華章 樂水 張豔玲)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