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頭髮已經3個月沒有理了。等解封后,我也不可能一個月理3次發。這些失去的消費就永遠失去了,包括餐飲、旅遊、酒店等各方面的服務性消費很難彌補。”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近日的一番言論,引發廣泛關注與共鳴。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局勢導致風險挑戰增多,這對接下來的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展望未來,學界對宏觀政策施行路徑有哪些建議?

“無論是政策還是國內環境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很難想象不確定性和明天哪一個先來到。”5月15日,在2022年第三屆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盛松成這樣說。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主要在二季度

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繼續回落,降至47.4%,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持續跌至41.9%,分別低於上月2.1個和6.5個百分點,均繼續低於榮枯線。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全面放緩,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爲48.1%、47.5%和45.6%,分別比上月下降3.2個、1.0個和1.0個百分點。小型企業最爲困難;大型企業PMI不僅跌破榮枯線,而且回落幅度最大。

在盛松成看來,目前對我國經濟影響最大的是兩個事件:一是俄烏局勢,二是疫情。

他曾在《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主要在二季度》一文中指出,應高度關注本輪疫情對製造業的趨勢性影響。受本輪疫情影響較爲嚴重的上海、深圳爲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城市,是我國內外循環的重要樞紐。以上海爲例,疫情管控措施對上海口岸集疏運能力形成制約,而上海周邊的江蘇崑山、蘇州都是製造重地,經濟影響甚廣,這意味着疫情衝擊的外溢也會比較明顯,尤其是對供應鏈的衝擊。疫情不僅具有區域外溢效應,而且有時間遞延效應。若供應鏈停擺時間過長,將至少有兩大危害:一是衆多小微製造業企業的生存將受到嚴重威脅,二是全球供應鏈可能加速調整。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減我國的競爭優勢。

論壇上,盛松成表示,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將主要體現在二季度。今年前兩個月,我國經濟運行好於預期,但是新冠疫情的反覆給經濟帶來了新的挑戰,尤其是最近疫情的形勢,嚴重影響了我國核心城市的運行。“不像上一次疫情主要在武漢,這一次疫情是在長三角、珠三角,尤其是對長三角上海的影響,對外的影響也非常大。”

盛松成預計,“我國二季度經濟增速在1.7%~3.2%之間。這個寬度比較大,但是其中可能性比較大的是在2.1%左右。如果二季度經濟增速在2.1%左右,那麼上半年GDP增速預計在3.5%左右。從全年角度看,如果三季度能達到5.5%,四季度達到6%,那麼今年全年GDP還是有可能達到5%。”

“實際上國家定的是5.5%左右,左可以5%,右可以6%,所以只要全年的GDP達到或接近5%,我覺得也是基本完成了全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他說。

盛松成強調,無論是政策還是國內環境都不是一成不變,“我們很難想象不確定性和明天哪一個先到。我們當時確定5.5%左右的目標時,俄烏衝突幾乎還沒發生。”

消費並不樂觀

受疫情影響,3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5%,其中商品零售同比下降2.1%,餐飲收入同比下降16.4%。今年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負增長爲2020年8月以來首次,且爲2020年4月首輪疫情結束後的最低值,剔除受本輪疫情衝擊較大的汽車業後,社零增速同比仍下降3.0%。

關於消費,盛松成並不樂觀,他認爲消費恢復可能更爲緩慢。

他以武漢爲例,從2021年武漢疫情以後經濟復甦情況看,工業生產和投資在復工復產之後實現典型的反彈,但是消費很慢,大概持續一年才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爲什麼?他表示,因爲消費恢復緩慢與消費意願減弱有關。當年武漢疫情發生時,人們普遍認爲是短期的,很快會過去,但現在隨着疫情持續,不少市場主體面臨深層考驗,導致消費潛力下降,而下降的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往往是很難彌補的。

這在相關數據上也可得到例證。根據人民銀行今年一季度的儲戶問卷調查結果,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比上季減少1.0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比上季增加2.9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比上季減少1.9個百分點,三者分別佔23.7%、54.7%和21.6%。

與此同時,居民存款增加。今年1~4月份,居民存款增量高達7.12萬億元,大幅高於往年同期的5.08萬億元。“居民貸款在大幅下降,居民存款在大幅上升,說明了我們消費的減少。”盛松成說。

此外,房地產領域的下行也將在較大程度上拖累消費。盛松成指出,疫情阻礙了房地產的綜合態勢,疫情對房地產最大沖擊在於復甦態勢可能因此而受堵,降低房地產開發增速,嚴重衝擊了房地產銷售。4月份,人民貸款僅增加了6454億元,同比少增823億元,其中租房貸款減少了605億元,同比少增4022億元,這說明了居民的消費、也說明購房的減少。

爲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需要在毫不放鬆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落實有關政策措施。對此,盛松成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房地產調控可以繼續放鬆,比如適當延長去槓桿週期,繼續適當放鬆需求端限制,比如限售、限貸、限購還有利率,但是重點城市的放鬆仍需謹慎,要優化預售資金監管:一是在確保資金用途合理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預售資金的凍結比例;二是,一定行政區域內,資金可以跨項目調劑。

第二,建議把基建作爲穩增長重要抓手。“基建投資的可控性比較差,目前資金和項目還是有保證的,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推動經濟提穩,改善市場預期。”盛松成說。

第三,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參與,穩健的貨幣政策予以穩步提升,致使私營經濟恢復發展,並積極配合財政政策的落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