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秦藝逍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碳化鐵界面型催化劑,實現了常壓條件下二氧化碳加氫高選擇性製備長鏈烯烴。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長鏈烯烴(C4+=)在精細化工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主要用於合成洗滌劑、高辛烷值汽油、潤滑油、農藥、增塑劑等。

目前,合成長鏈烯烴的主要途徑是基於乙烯的聚合反應,而乙烯主要來自石油資源,因此工業合成長鏈烯烴需要依賴於石油化工工業。相比之下,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再與二氧化碳反應直接製備長鏈烯烴,可以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

過往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加氫製備長鏈烯烴要經歷三個步驟:第一步是二氧化碳加氫到一氧化碳,第二步是一氧化碳加氫到甲基和亞甲基,第三步甲基和亞甲基在催化劑表面聚合得到長鏈化合物,包括烯烴。

“難點就在於第三步,甲基和亞甲基的聚合需要足夠高的壓力,在常壓條件下無法產生足夠多的甲基和亞甲基,從而難以聚合形成長鏈產物。”曾傑教授解釋道。

根據勒夏特列原理,常壓不利於長鏈烯烴的形成,目前二氧化碳加氫製備長鏈烯烴多在高壓反應條件下進行。但由於電解水設備規模小、佈局分散,爲了直接對接電解水制氫,需要使二氧化碳加氫反應在常壓下進行。

曾傑教授表示,找到一條不依賴於甲基和亞甲基聚合且能夠在常壓下進行碳鏈增長的反應路徑,成爲實現常壓下二氧化碳制長鏈烯烴的關鍵。

爲此,研究團隊選擇了一氧化碳中間體路徑,該路徑的挑戰在於在常壓下設計合適的費託合成(FTS)活性位點。研究發現,銅具備一氧化碳的非解離吸附能力,碳化鐵能催化生成甲基和亞甲基。通過借鑑用於合成醇的改性費託催化劑的設計思路,研究人員在鐵基催化劑的基礎上引入銅位點,開發出了具有銅-碳化鐵界面在常壓下工作的銅-鐵催化劑,該催化劑包含金屬銅、四氧化三鐵和碳化鐵等多種物相。

在銅和碳化鐵的界面處,銅位點吸附的一氧化碳插入到甲基和亞甲基的端基,然後加氫脫水形成新的甲基和亞甲基單元,如此循環往復使碳鏈增長,最後脫附形成長鏈烯烴。相較於傳統鐵基催化劑,特殊的碳鏈增長方式使得該催化劑對一氧化碳和甲烷的選擇性更低,對長鏈烯烴的選擇性更高。

圖1.(a)與傳統鐵基催化劑性能對比。(b)烴類產物碳數分佈。(c)不同的空速下的性能對比。(d)不同H2/CO2比下的性能對比。

在常壓條件下,該催化劑對長鏈烯烴的選擇性高達66.9%,與目前文獻報道的在高壓反應條件下的最優值(66.8%)基本相當。同時,二氧化碳轉化率達到27.3%,一氧化碳選擇性達到43.7%。

研究人員發現,該催化劑經過長時間反應後長鏈烯烴選擇性會下降,但經過簡單的再生處理即可使其長鏈烯烴選擇性恢復。

據曾傑課題組主頁介紹,隨着對環境意識的增強和對有限資源認識的加深,爲了減少對石油化工能源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尋求並開發清潔、廉價、便捷、有效的能源供給和儲存方式已經成爲能源產業的首要任務。其中,設計和製備廉價且高效的催化劑不論是在能源領域的科學研究還是在產業化進程中都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結果揭示了二氧化碳加氫反應過程中的碳碳鍵偶聯機制,也爲開發二氧化碳的高值利用技術提供了一種新思路。目前,該項研究已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安徽省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等項目的支持。

曾傑教授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青年專項首席科學家,研究領域爲二氧化碳的催化轉化技術。其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選擇性高效轉化碳基小分子(如CO、CO2和CH4)製備液體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工品。

曾傑教授結合多種原位表徵技術揭示催化反應機理,開發了一系列高活性、高選擇性和穩定性的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近年來,曾傑教授及其團隊實現了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爲清潔能源甲醇、液體燃料甲酸,甚至進一步合成出了葡萄糖和油脂。

迄今爲止,曾傑教授已在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等高影響力學術期刊發表了196篇論文,被SCI引用16000餘次。出版書籍四部,申請中國專利72項、美國專利4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