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愷

植物性食品(Plant-based food)在華爾街失寵了?

今年以來,無論是“人造肉第一股”別樣肉客(Beyond Meat),還是燕麥奶明星公司Oatly的股價均重挫。截至第一財經記者發稿時,兩者今年以來的股價均下滑了50%以上,別樣肉客股價更是比歷史高點低了近87%。

別樣肉客首席執行官布朗(Ethan Brown)在近日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業績疲軟主要來自幾個方面:整體植物類食品銷售疲軟、消費者偏好改變及行業競爭加劇。

農業食品行業機構城食有農、FarMatters聯合創始人宋東彥和王宣人在聯合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期以別樣肉客爲代表的植物性食品股價下調,說明市場在喧囂過後正重歸理性。無論是投資人,還是消費者,都在關注企業能否通過技術、規模效應等方式提升植物性食品的口感、降低其價格。

潮水退去?

宋東彥表示:“包括人造肉在內的植物性食品業績疲軟,主要問題來自於需求端。消費者最開始抱着嚐鮮的心理購買人造肉,使其銷售額大幅增長。但經過多年銷售攀升後,消費者的興趣卻在逐漸減弱。”市場研究公司IRI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人造肉的銷售量同比下降了5.8%。

宋東彥進一步稱,銷量下滑,原因在於消費者復購人造肉比例不高,且企業也沒有較好地擴大新客源,“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人造肉的口感、價格及市場規模。”

國際食品信息理事會去年年底的一項調查,在植物肉市場最大的美國,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裏嘗試過植物肉產品,但只有40%的受訪者有規律地食用植物肉。對於經常食用植物肉的來說,只有約一半的人每週喫一次。

根據食品諮詢公司Chew進行的一項對比研究發現,目前市面上沒有任何一款植物肉產品在口感上能比肩傳統肉類(牛肉)。

市場研究機構尼爾森的數據顯示,別樣肉客的牛肉產品零售價比市場牛肉售價高出125%左右,甚至比有機肉類高出40%。另一人造肉明星企業Impossible Food的植物基碎牛肉價格也比市場牛肉均價高出約100%。

與此同時,去年一些餐飲企業停止了與Beyond Meat的合作。美國餐飲企業Dunkin' 在本土有9000家門店,但大部分都停止銷售了別樣肉客提供的早餐香腸。

王宣人認爲,前兩年資本市場對植物性食品行業趨之若鶩,不少公司獲得了較多資金支持,加大研發力度、不斷推出新產品、提高營銷力度,使行業競爭變得更爲激烈。

貿易集團Good Food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2021年,植物性食品行業獲得了近19億美元的投資,佔2010年來獲投資額的近三分之一。近幾年,別樣肉客在一級市場的投資人泰森食品也開始推出自己植物性食品的生產線,肉類加工巨頭JBS和嘉吉也同樣如此。

在此背後,植物性食品行業的格局不斷變化。Impossible Foods3月表示,得益於向新雜貨店的擴張,該公司去年第四季度零售收入同比上升了八成以上。近日,乳製品公司Planet Oat已超過Oatly,成爲全美最大的燕麥奶製造商。

“人造肉”未來還有想象力?

谷孚諮詢首席執行官李佩瑩(Doris Lee)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2021年全球植物肉投資總額較 2020年有所下降,但在細胞培養和發酵上都有增長,且植物肉的總交易額和交易數量仍爲最高,這說明未來植物肉市場仍有較強的發展動力。

在王宣人看來,在當前糧食價格高企,各國加強碳減排的背景下,植物類食品行業仍具有較大的想象力,“但市場能否做大,還在於能否較快地擴大需求。”

“如何擴大需求,則需要在提高人造肉等商品的口感,及降低價格兩大方面下功夫。”宋東彥說道,“這取決於技術、產品規模化生產等問題。”

以人造肉爲例,人造肉主要有兩種技術路線。一種基於大豆蛋白,簡稱“植物基”;另一種是“培養肉”簡稱“動物基”。“對於植物基的人造肉來說,現在技術已發展多年,降低成本的方式在於如何管理供應鏈,降低製造人造肉時所用成分、原材料、加工以及深加工的價格。”宋東彥說。

相較而言,在動物基人造肉市場,技術和市場均剛起步。動物基的技術原理是從動物體提取少量幹細胞或成肌細胞,再進行商品化加工。“如果可以通過提升培養技術,使血清給肌肉細胞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促進細胞自然複製,就有可能降低動物基人造肉的生產成本。”宋東彥表示。

王宣人表示,在拓展市場方面,植物性食品企業主要有兩種途徑。其一,直接面向消費者,通過營銷等手段讓更多消費者購買商品。其二,加大與餐飲業合作,使其成爲餐飲業供應鏈的一部分。藉助星巴克、麥當勞等餐飲巨頭的市場規模,提升消費者對植物性食品的認知水平,提高銷量。

去年底開始,別樣肉客開始與麥當勞合作推出McPlant漢堡,並於2月開始推廣到更多餐廳。包括 Yum!、肯德基也在嘗試以植物爲基礎的食物。據瑞銀計算,如果一家企業成爲了人造肉的供應商,一年可獲得約3.65億美元的收入。

李佩瑩也坦言,植物類食品行業需求是需要培養的。“企業需要了解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麼,要積極尋求合作,因爲很多問題不是單一公司就能解決的,聯合的聲音很重要。”她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