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6日,瑞典外交部證實,瑞典、芬蘭和土耳其三國外長將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進行外交級別的會晤。(總檯記者 郝曉麗)

相關報道

瑞典向北約靠攏已多年,歐洲多箇中立國重新思考“中立政策”(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5月16日15時,瑞典首相安德松和中右翼的溫和聯合黨主席克里斯特松舉行聯合新聞發佈會。安德松表示,經議會辯論,瑞典政府將申請加入北約。此前,芬蘭總統尼尼斯托也於15日宣佈,芬蘭決定正式申請加入北約,其提案正待議會批准。

作爲回應,俄方表示將加強與芬蘭的邊界軍隊部署。事實上,早在4月14日,俄方就曾發出嚴厲警告,若兩國加入北約,俄羅斯將“在歐洲飛地加里寧格勒部署核武器和高超音速導彈”。

幾個月前,對於瑞典、芬蘭來說,加入北約還只是一個遙遠的前景。然而,俄烏衝突的加劇使得兩國的安全政策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轉變。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將重新繪製北歐的地緣政治地圖,俄羅斯將要面對的,是一條從北極到黑海幾乎沒有間斷的北約成員國帶。

不斷向北約靠攏

在5月14日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瑞典外交大臣林德對記者稱,加入北約最大的意義在於“瑞典將成爲北約集體安全的一部分”。根據北約創始條約《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規定,對任何一個北約國家的攻擊,都應被視爲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實際上,自1995年加入歐盟時,瑞典就放棄了嚴格的中立態度。然而,由於北約的力量遠遠超過了歐盟的集體防禦,歐盟成員國“在受到外部攻擊時相互防衛”的承諾在很大程度上成爲紙上空言。據路透社11日報道,瑞典“在過去十年裏一直在重建軍隊”,定期參加北約的軍事演習和高級別會議,與北約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正“不斷向其靠近”。

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瑞典向美國軍工巨頭雷神公司購買了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並在波羅的海的哥特蘭島駐軍。2017年9月,瑞典在斯德哥爾摩等地區舉行了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軍演“極光2017”,美法等北約成員國均參與其中。2018年,瑞典重啓義務兵役制,時隔三十年再次向民衆發放“戰爭宣傳冊”,此舉在當時被外界紛紛認定爲是在“針對俄羅斯”。

在今年3月的新聞發佈會上,瑞典國防部長鬍爾特奎斯特表示,瑞典很可能提升徵兵人數,計劃“在目前每年8000人的基礎上繼續增加”。

5月5日,瑞典政府宣佈,計劃將年度國防開支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應對俄烏衝突加劇後歐洲“不斷惡化的安全局勢”。冷戰結束後,瑞典的軍費開支經過了幾十年的削減,而近年來正不斷回增。今年瑞典的國防預算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3%,遠高於2015年的0.9%。瑞典國內國防承包商薩博(SAAB)的股價也在本月5日上漲了7%,其生產的瑞典鷹獅戰鬥機(Gripen)的股價也普遍上漲。

5月12日,胡爾特奎斯特對俄將在其加入北約後“加強軍事部署”一事作出回應,稱瑞典“已經準備好應對任何反擊”。

“中立”正被重新思考

“不結盟政策曾經對我們很有幫助,但是在未來它不會繼續對我們有利。”在15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安德松對其決意扭轉“瑞典兩百年來的中立立場”作出解釋,她稱,“中立”所基於的歐洲安全秩序已經“受到攻擊”,“我們必須重新適應現實。”

與20世紀曾與蘇聯作戰的芬蘭相比,自19世紀拿破崙戰爭以來,瑞典一直處於不結盟狀態。然而,俄烏衝突在瑞典國內掀起了一股支持加入北約的浪潮。調查顯示,瑞典民衆對加入北約的支持率從俄烏衝突加劇前的40%躍升至60%以上。32歲的糕點店工人威克斯特倫對路透社說,“我以前認爲沒有必要這樣做,但現在有聯盟來保護我們的感覺更好。”

15日,美聯社發表了一篇題爲《北約擴軍!中立歐洲退卻》的評論文章,文中引用了阿姆斯特丹大學歷史學家克魯伊津(Kruizinga)的話“中立的關鍵在於,它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隨着瑞典、芬蘭擁抱北約,其他傳統上的“中立國家”也正重新思考這個詞對於他們的含義。

瑞士國防部安全政策負責人普利在上週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瑞士不會加入北約,但正在“積極考慮與美國領導的軍事聯盟進行更密切的合作”。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決定採取中立立場以來,瑞士就沒有參與過國際戰爭。但在此次俄烏衝突帶來的國際輿論壓力中,瑞士政府罕見地決定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瑞士聯邦主席卡西斯已經否認了會向第三國提供武器以支持烏克蘭的可能性,但他同時也強調,中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標”,必要的時候會改變政策以作爲“對侵略者的回應”。

其他中立國家諸如奧地利、愛爾蘭,在俄烏衝突後,其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奧地利總理內哈默認爲“軍事上的中立不意味着道德上的中立”,因此強烈譴責了俄羅斯的行爲。愛爾蘭總理馬丁曾在早些時候將本國立場總結爲“我們不是政治中立,但我們是軍事中立”。然而,烏克蘭衝突亦引發了愛爾蘭國內關於“中立性是什麼”的辯論,愛爾蘭也同樣對俄實施制裁,並向烏克蘭提供了“非致命性”的援助。

就在瑞典、芬蘭奔向北約之際,俄方也一如既往給出了回應。16日,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表示,北約“不要妄想俄羅斯會心平氣和地對待兩國加入北約的行爲”。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