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奶失守內地

26年前,張曼玉、黎明在電影《甜蜜蜜》中手捧維他奶,念出那一段對白:“我們看香港錄像、喝維他奶,我們那麼接近香港。”

隨着電影的熱映,維他奶借勢走出港島,以利樂包形式逐漸進入內地。龐大的內地市場成爲這家港企的福地,高峯時期收入超過50億港元。

隨着食品巨頭加碼豆奶,公司在內地經營陷入疲軟,以至於拖累了整體業績。2021/2022財年,公司錄得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由盈轉虧

賣了一輩子豆奶,年屆八旬的羅友禮先生可能沒有料到,有一天會走到虧損的地步。

上週,維他奶國際(00345.HK)在盈利警告中披露,預期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財政年度(2021/2022財年),股權持有人應占綜合財務業績將虧損1.51億港元-1.72億港元。去年同期,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歸母淨利潤)爲5.48億港元。

這是公司1994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虧損。過往十個財年裏,公司歸母淨利潤一直在2億元至6億元區間浮動。

根據披露,由盈轉虧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

一是中國內地銷售在夏季旺季顯著下跌;二是相關補貼驟降,本期爲1980萬港元,去年同期爲2.25億港元;另外,將深圳廠房遷至東莞產生較大非經常性開支和資產減值。

外界將業績下滑歸咎於去年夏天公司員工的不當言論,遭至內地市場大範圍下架產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品銷售。事實上,這只不過是業績拉胯的導火索。

公司在2018/2019財年走上業績高峯之後,這家豆奶企業已兩個財年連續業績下滑。

2019/2020財年,收入實現66.08億元,歸母淨利潤4.90億元,同比增長2.36%和-17.98%;2020/2021財年,收入、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3.83%和-5.35%。

失守內地

28年前,維他奶國際的業務範圍僅限於港澳及北美等地。1994年創始人羅桂祥博士去世,兒子羅友禮接班後,就大刀闊斧地壓縮產品品類,重點聚焦即飲豆奶,同時,在百事可樂前華南銷售總監袁傑的協助下,拓展內地市場。

彼時,羅友禮賭定中國內地市場的人口紅利和消費能力,和不少港資食品、餐飲企業一樣,以廣東市場作爲試驗田,逐漸向北推進。

接班當年,公司在深圳設立首家工廠,之後陸續在上海、武漢等設立生產基地,公司的勢力範圍延伸至長江以南廣大地區。

公司從拓展內地市場裏嚐到甜頭。2003年,內地市場貢獻收入佔比6%,2013年升至29%。

2016/2017財年至2020/2021財年,內地市場收入從26.7億港元增至50.1億港元,對總營收的貢獻從49.3%增至66.6%。與此同時,公司在內地即飲豆奶市場的份額達42%,成爲名副其實的即飲豆奶大王。

回溯來看,兩大因素至關重要,一是利樂包的產品形式,二是幾乎沒有競爭的窗口期。

內地在上世紀90年代興起沖泡式豆奶粉產品,至2003年左右,仍以沖泡爲主。維他奶率先推出利樂包,提升了飲用的便利性。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引發了動物蛋白製品的信任危機,豆奶產品突然獲得熱寵。

維他奶在內地幾乎沒有對手。豆奶粉大王維維股份(600300.SH)沉迷於賣酒賣茶搞房地產的多元化業務,伊利、蒙牛聚焦在常溫奶市場爭奪、達利國際聚焦麪包、餅乾等產品,根本沒空騰出手來對付維他奶。

2015年至2018年,覺醒後的競爭對手們才紛紛加碼豆奶產品,即飲豆奶市場變成一片紅海,維他奶國際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2017/2018財年至2020/2021財年,公司內地市場收入增速從39%降至10.68%,同期淨利率從12.08%降至7.8%。

2021/2022上半財年,內地收入同比下降29%,錄得虧損3300萬港元,上年同期溢利爲7.43億港元。

缺少新故事

市場上即飲豆奶產品越來越多,口味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維他奶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這與羅氏家族經商崇尚穩健,近乎保守的風格不無關係。

公司市場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地區,北方市場缺少長期佈局,以至於內地市場收入增長逐年放緩。

上世紀90年代在深圳和上海建廠之後,公司直到2010年纔開始籌建佛山工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對市場的開拓力度。

與此同時,植物蛋白、茶飲料產品紛至沓來,分流了消費人羣。元氣森林的無糖產品這幾年裏大紅大紫,維他奶也跟風推出了無糖菊花茶、烏龍茶及玄米茶,但至今未見大批量上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