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題:不惜一切代價挽救每一個生命——專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重症救治專家

新華社記者徐鵬航、李恆

國家衛健委信息顯示,截至5月16日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現有確診病例5359例,其中重症病例343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211557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清零,因時因勢不斷調整防控措施。近日,我國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繼續下降,但有的地方本土傳播尚未完全阻斷,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

重症救治是抗疫攻堅戰中難啃的硬骨頭。本輪疫情在重症救治上有哪些變化?如何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記者採訪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兩位重症救治專家——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杜斌和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馬曉春。

重症救治,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記者:疫情開始以來,重症救治專家們一直戰鬥在抗疫第一線。當前救治壓力如何?在重症救治工作中如何挽救生命,與病毒賽跑?

馬曉春: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重症患者、千方百計降低死亡率是重中之重。爲了挽救每一個生命,我們真正做到了不惜一切代價。對於重症患者,我們組建專家團隊,“一人一策”,十多個醫護人員圍着一個病人轉是常事。

從武漢到上海,我已經參加了十多場疫情救治工作。作爲重症醫學科的醫務工作者,我們是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是生命的守門人。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決不放棄。這是我們重症團隊日常養成的工作作風,也是國家抗疫精神的體現。

杜斌:在戰“疫”中,我們始終衝在最前線,力爭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搶”回來。在救治過程中,對有重症風險的患者進行早期識別、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在方艙,我們的醫務人員需要儘早識別,將有病情惡化趨勢的病人儘快轉運到條件更好的定點醫院。在一些定點醫院,有經驗的重症醫生組成小組,每天到普通病房進行排查,將有惡化苗頭的病人及時轉移到重症醫學科,並儘早制定治療計劃。

方艙和定點醫院這樣的篩查機制,能夠讓病人在病情惡化的初期就得到治療。我們更希望能夠在早期把病情控制住,而不是等發展到重症再進行救治。只有關口前移,才能更好地保護患者的生命健康。

分類救治,兼顧基礎病治療

記者: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應對奧密克戎病毒變異株流行新階段,請問奧密克戎疫情的救治工作與此前相比有哪些新變化和新挑戰?

馬曉春:奧密克戎不是“大號流感”。奧密克戎傳染性強,造成的整體感染人數明顯增加,雖然對於沒有基礎病的年輕人影響相對較小,但對於老年人和有基礎病的人羣影響依然很大。肺部影像學表現在老年人和有基礎病的人羣中佔比較高,一些患者表現爲比較重的肺部陰影。

過去兩年多來,我們對新冠病毒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積累了很多救治經驗。面對大量的感染者,分類救治非常重要。對於接種過疫苗的年輕病例採取以隔離爲主的措施,阻斷傳染源;對於有高危因素的病例,如老年人和基礎病患者,集中在定點醫院接受治療。這對於減少死亡是非常必要的。

杜斌:本輪疫情相關病例中,高齡或合併基礎疾病病例較多。與此前主要治療新冠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不同,現在需要具備多種專科診療能力的醫生參與到救治中來,滿足有心腦血管疾病、腫瘤、腎臟疾病等基礎病患者的救治需求。

我們也注意到,在重症患者中,未接種新冠疫苗的比例很高。接種新冠疫苗對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依然有效,是重要的屏障和保障。我們也呼籲符合接種條件的人羣及時接種新冠疫苗。

一旦放鬆防控勢必造成大規模人羣感染

記者:治療和防控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對於老年人等易感人羣,如何做好對他們的保護?

杜斌:我國人口基數大,老齡人口多,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特別是ICU總量不足,一旦放鬆防控勢必造成大規模人羣感染、出現大量重症和病亡,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將受到嚴重影響。從多地應對奧密克戎疫情的經驗來看,如果不進行嚴格的防控,即使醫療資源豐富也難以應對。目前全球疫情仍處於高位,病毒還在不斷變異,疫情的最終走向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遠沒有到可以鬆口氣、歇歇腳的時候。

對於老年人等脆弱羣體和養老院等重點場所,要加大防控力度,把關注重點放到“防”上。嚴格的防控措施,保護的是最廣大人民的生命安全。

馬曉春:我們必須堅持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把疫情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內,減少大規模集中暴發的疫情。實踐證明,我們的防控方針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我們的防控政策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我們的防控措施是科學有效的。

此輪上海疫情中,全國大量醫務人員、保障團隊馳援上海,這也是我們制度優勢的生動體現。從武漢保衛戰至今,變的是不斷細化精準的診療方案、防治舉措,從未改變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同心抗疫的理念。

我們相信,面對疫情,只要堅持到底,就能取得勝利。(完)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