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袁傑

推動“全域一體化”發展,再次出現在蘇州當地報端。

據《蘇州日報》報道,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5月10日專題調研獨墅湖開放創新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要求大力推動空間重構、資源重組、品質重塑,“凝心聚力促進市內全域一體化發展”。

獨墅湖示範區位於蘇州主城東南,蘇州工業園區、吳中區、崑山市交界處,2021年3月啓動建設。在蘇州,類似的還有常熟正在打造、位於常熟主城區南側與蘇州相城區交界地帶的“昆承湖滬蘇協同創新發展示範區”。

昔日多少有些邊緣化的區劃交界處成“香餑餑”,背後的指向或許就是“全域一體化”:蘇州縣區板塊的聯動融合發展和縫隙填補。

蘇州轄5區4市,縣域經濟發達,在崑山、張家港等縣級市霸榜“百強縣”的同時,主城區的向心力、首位度卻不高。2021年全市2.27萬億元GDP中,崑山、張家港、常熟、太倉四市貢獻一半。2012年吳江撤市設區前,下轄縣級市的貢獻更達六七成。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近年蘇州頻提“全域一體化”。2020年蘇州市“兩會”,九三學社蘇州市委提出的《加快推進蘇州一體化進程,更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建議》被定爲001號提案;去年11月到任後,曹路寶也已多次強調推動四個層面的“高質量一體化”,第一個就是市域全域一體化發展,樹立“大蘇州”思維。

重磅“落子”昔日邊緣區域

獨墅湖示範區涵蓋吳中區甪直鎮、郭巷街道和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核心區26平方公里。傳統意義上其所在地是郊區,當下卻是推動蘇州空間重構的重要一環。

曹路寶在10日的調研時表示,示範區要放在全市發展大局和吳淞江科創帶建設中定位,做好系統規劃,突出生態保護、古鎮保護,推動空間重構。

他說,蘇州全域一體化發展要強化區域聯動,加快“園區經驗”推廣,在滿足工業園區發展空間需求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園區產業的“溢出效應”,帶動獨墅湖示範區發展。打造獨墅湖示範區不僅是打破行政邊界、強化市域統籌,更是蘇州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重塑產業創新集羣發展空間格局和生態格局的大事。

澎湃新聞注意到,示範區所在地此前是市區和崑山間的“邊緣地帶”,示範區建設無疑將加速推進市區東向與崑山的融合發展。

市區向北與常熟融合發展,則有昆承湖示範區。據常熟市政府官網報道,2021年10月召開的蘇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要求常熟打造昆承湖滬蘇協同創新發展示範區。根據規劃,環昆承湖約10平方公里內將佈局“一軸兩帶雙核六島”,“一軸”爲新經濟發展軸,“兩帶”爲生態景觀帶、產城融合發展帶,除了推進滬蘇協同發展,也將形成與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的“雙湖聯動”。

“大蘇州”一盤棋,補向心力短板

蘇州下轄5區4市,常熟市、張家港市位於主城區北側,崑山市和太倉市位於東側。

和其他超級城市相比,蘇州的一個特點是所轄縣市均以縣域經濟發達著稱,四市全部居百強縣榜單前十。2021年蘇州的2.27萬億GDP中,下轄四個縣級市貢獻約1.2億,超過一半。2012年吳江撤市設區前,下轄縣級市的貢獻度更達六七成,主城區“小馬拉大車”,經濟整合度和市區向心力不高。

除了經濟數據,一個明顯的現象是,除了滬寧城際經蘇州主城、崑山到上海,張家港、常熟、太倉目前仍無法通過高鐵或軌交直通市區。相比之下,杭州市區已實現地鐵直通近郊的臨安、富陽,到桐廬、建德則有高鐵;南京已實現全域市轄區,且每個市轄區都進入“地鐵時代”。

2004年,蘇州科技學院學者王勇等就曾發文探析蘇州中心城區功能弱化的原因及其對策。據文章統計,1985年至新世紀初,蘇州市區GDP佔比長期不到全市的30%,“城鎮經濟蓬勃發展,卻以弱化中心城區的實力和吸引力作爲代價。”改革開放後,蘇州中心城區與代管縣級市形成複雜的博弈,經濟持續高增長後,縣級市增加了“討價還價”的能力,希望擴大自主權。

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申斯春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突破市縣行政壁壘,規劃“大蘇州”甚至放到蘇錫常地區來看都是必要的。他認爲,力量分散、各自爲政會帶來招商惡性競爭、產業同構等問題。

2020年市“兩會”期間,九三學社蘇州市委提出,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蘇州內部板塊間在很多領域存在一體化進程滯後,如市民卡系統,常熟、崑山、太倉、張家港皆自成體系,管理主體、加載功能、技術規範和折扣標準不一,分頭投入、重複浪費,形不成規模效應;醫保方面,標準待遇不統一,藥物目錄庫、編碼及各醫院的系統接口不一致也讓羣衆“鬧心”。此類問題造成各板塊間難以“集團作戰”,不僅造成規模不經濟、成果難共享、投入重複浪費,更重要的是影響蘇州在競爭中發揮製造業供應鏈規模和效率優勢、獨特地域文化優勢、宜居宜業優勢的潛力,不利於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

九三學社蘇州市委建議,成立推進內部一體化的強力機構,排出板塊間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對接清單,尤其重視教育、醫療、養老、社保、交通等民生領域以及科技創新、文化、產業、信息、政務、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對接,制定計劃持續推進,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效能和核心競爭力。

“全域一體化”成熱詞

澎湃新聞注意到,蘇州“全域一體化”發展已熱,決策層頻頻強調,相關規劃也有着墨。

據市政府官網,2021年12月,曹路寶在會見來訪的安徽滁州市黨政代表團時表示,蘇州將推動四個層面的“高質量一體化”,第一個就是市域全域一體化發展,立足現代化大都市定位來謀劃、統籌全市工作。

當月底,曹路寶在出席市政協“有事好商量•助推長三角一體化工作”協商議事會時再次提出從四個層面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按千萬級人口特大城市的定位,以“大蘇州”思維加強市域統籌和總體謀劃,完善制度體系,優化合理佈局。

打造“大蘇州”,加強市區和各板塊間的交通聯繫堪稱首要。據《蘇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蘇州將完善市域交通體系,打造45分鐘市域交通圈,主城區和崑山、常熟、張家港、太倉主要功能中心間45分鐘可達。

今年2月6日,蘇州“新春第一會”聚焦城建交通,提出謀劃全市軌道交通“一張大網”,助推中心城區與各縣級市(區)實現更大的聯動發展。蘇州媒體報道稱,中心城區與域內“四小龍”,將爲建設“全域一體化”的“大蘇州”開創新局面,推動實現更高效率的生產要素流動和更高水平的產業發展協同。

快速路方面,蘇州也在加速各區縣板塊間的聯繫。5月12日,南湖路快速路東延工程隧道段最後一次交通導改完成,隧道主體結構將於8月貫通。東延工程建成後,將使沿線區域快速接入城市快速路網,加快與其他片區的溝通。

2020年7月,蘇州市屬國企與相城區政府、區屬國企,以及區重點合作項目舉行合作簽約儀式,開市縣區國企融合發展之先。以往,市屬國企和區縣國企合作基本是自行對接,即使找到合適項目,審批事項、政策支持等的訴求需分頭向對應的黨委、政府爭取,而推動市屬國資“下沉”、打通縣市區兩級國企融合發展的“斷頭路”,能促使優質資源“雙向進入”,在提高全市國企競爭力的同時,也是蘇州“市域一體化”發展先行先試的範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