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精神病患者,大家可能有些疑惑:除了家人照顾,他们平时是怎么管理的呢?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精神病患者除了家人外,还有专人守护着他们的健康。刘文就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的“守护人”。

刘文是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社区防治科负责人,虽然不到40岁,却已经从事精神卫生防治工作11个年头了。“他们是一群特殊的患者,需要持续帮助他们,不然不仅可能旧病复发给家庭带来负担,有少部分还会肇事肇祸影响他人安全。”刘文说。

刘文是如何守护病人的呢?今年2月底,一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致电医院,称因疫情原因无法外出就诊开药,患者目前已缺药,情绪出现不稳定。由于患者家属年纪大,对医院需要了解的很多情况不能及时回答,刘文一边查看患者档案一边询问基本情况后,她决定为患者代开处方、送药上门,以解燃眉之急。开好药后,次日一早她独自前往,把药品送到了患者家中。“在特殊阶段,我们会对辖区内患者更加关注。如果他们不方便出门,我们无论如何也要保证他们不断药,所以送药上门也是职责之一。”

患者邝女士年龄比刘文大几岁,但心智跟十来岁的小孩差不多,每次跟着妈妈来医院复诊,总会“缠着”刘文陪着她。患者母亲说,接触次数多了,刘文那种发自内心的关切与爱护让女儿对她产生了亲近与依赖,“有刘老师在,女儿就特别有安全感,每次复诊离开,她都会依依不舍。”这名母亲说,从办药卡、挂号、就诊、检查、开处方、结算、取药,为了让她女儿有安全感,刘文可以做到全程陪同,还会亲切地与患者沟通,了解生活、服药情况,让她女儿情绪很放松,“作为精神病患者家属,我们感到特别安慰。”

“阳光救助”是一项体现对精神病患者关心关爱的民生项目,为了“应办尽办”,让患者家庭拿到补助,刘文经常在残联、民政、公安、医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部门之间来回奔跑、沟通。某街道患者张某,唯一的亲人就是已患脑梗的妈妈,且身体很差,记性又不好,今年在申请办理阳光救助时,工作人员说了好多遍老人还是记不清楚程序,于是刘文亲自出马,奔走于各个环节,成功为张某办理了救助申请。刘文说:“跑这些事确实累,但当让患者家庭得到帮助时,内心就充满了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会转化成做事的动力。”

就这样,刘文用持续产生的动力不停地忙碌奔波着。她经常要带队对全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全覆盖上门排查,将病人进行归类,病情不稳定、半年未服药、弱监护、零监护、有肇事记录的病人等全部做好登记,然后根据病人情况确定电话联系、门诊面访或上门访视,与家属及病人交代注意事项,最后还要将联系情况与街道、辖区民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信息交换,做到多方备案,多方监管。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不时有突发事件,她半夜归家或者半夜出门是常有的事,儿子也习惯了她的“爽约”,一接到妈妈电话,孩子就知道妈妈又“失信”了,所以爽快地说:“你的病人才是最重要的,你放心去吧。”刘文为此感到欣慰,她说,自己是一名精防人员,“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坚持了10多年。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所以也希望通过我的帮助,让患者也有一个幸福的家。”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卢佳丽

图片由成华区七医院提供

【来源:锦观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