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精神病患者,大家可能有些疑惑:除了家人照顧,他們平時是怎麼管理的呢?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精神病患者除了家人外,還有專人守護着他們的健康。劉文就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的“守護人”。

劉文是成華區第七人民醫院社區防治科負責人,雖然不到40歲,卻已經從事精神衛生防治工作11個年頭了。“他們是一羣特殊的患者,需要持續幫助他們,不然不僅可能舊病復發給家庭帶來負擔,有少部分還會肇事肇禍影響他人安全。”劉文說。

劉文是如何守護病人的呢?今年2月底,一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家屬致電醫院,稱因疫情原因無法外出就診開藥,患者目前已缺藥,情緒出現不穩定。由於患者家屬年紀大,對醫院需要了解的很多情況不能及時回答,劉文一邊查看患者檔案一邊詢問基本情況後,她決定爲患者代開處方、送藥上門,以解燃眉之急。開好藥後,次日一早她獨自前往,把藥品送到了患者家中。“在特殊階段,我們會對轄區內患者更加關注。如果他們不方便出門,我們無論如何也要保證他們不斷藥,所以送藥上門也是職責之一。”

患者鄺女士年齡比劉文大幾歲,但心智跟十來歲的小孩差不多,每次跟着媽媽來醫院複診,總會“纏着”劉文陪着她。患者母親說,接觸次數多了,劉文那種發自內心的關切與愛護讓女兒對她產生了親近與依賴,“有劉老師在,女兒就特別有安全感,每次複診離開,她都會依依不捨。”這名母親說,從辦藥卡、掛號、就診、檢查、開處方、結算、取藥,爲了讓她女兒有安全感,劉文可以做到全程陪同,還會親切地與患者溝通,瞭解生活、服藥情況,讓她女兒情緒很放鬆,“作爲精神病患者家屬,我們感到特別安慰。”

“陽光救助”是一項體現對精神病患者關心關愛的民生項目,爲了“應辦盡辦”,讓患者家庭拿到補助,劉文經常在殘聯、民政、公安、醫保,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多部門之間來回奔跑、溝通。某街道患者張某,唯一的親人就是已患腦梗的媽媽,且身體很差,記性又不好,今年在申請辦理陽光救助時,工作人員說了好多遍老人還是記不清楚程序,於是劉文親自出馬,奔走於各個環節,成功爲張某辦理了救助申請。劉文說:“跑這些事確實累,但當讓患者家庭得到幫助時,內心就充滿了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會轉化成做事的動力。”

就這樣,劉文用持續產生的動力不停地忙碌奔波着。她經常要帶隊對全區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全覆蓋上門排查,將病人進行歸類,病情不穩定、半年未服藥、弱監護、零監護、有肇事記錄的病人等全部做好登記,然後根據病人情況確定電話聯繫、門診面訪或上門訪視,與家屬及病人交代注意事項,最後還要將聯繫情況與街道、轄區民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信息交換,做到多方備案,多方監管。由於工作性質特殊,不時有突發事件,她半夜歸家或者半夜出門是常有的事,兒子也習慣了她的“爽約”,一接到媽媽電話,孩子就知道媽媽又“失信”了,所以爽快地說:“你的病人才是最重要的,你放心去吧。”劉文爲此感到欣慰,她說,自己是一名精防人員,“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讓我堅持了10多年。我有一個幸福的家,所以也希望通過我的幫助,讓患者也有一個幸福的家。”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盧佳麗

圖片由成華區七醫院提供

【來源:錦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