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頑固通脹“高燒難退”,加拿大央行激進加息的壓力正進一步加劇。

加拿大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CPI同比飆升6.8%,創下1991年以來新高,也高於經濟學家預期的6.7%。儘管推高CPI的主因是食品、住房等領域,但值得警惕的是,通脹已經滲入到方方面面,幾乎所有東西的價格都在持續攀升。

與此同時,加拿大央行副行長Toni Gravelle堅定了繼續加息的觀點,稱借貸成本需要迅速上升到更正常的水平,從而使通貨膨脹回到目標,目前1%的政策利率“刺激性太強”。

面對狂飆不止的通脹,加拿大央行“暴力加息”或已不可避免。

通脹率兩年飆漲逾400%

2020年4月,加拿大CPI僅爲1.3%,而到了2021年4月便已經飆升至3.4%,到了今年4月更是再度翻倍至6.8%。短短兩年間,加拿大通脹率已經飆漲逾400%。

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傑對記者表示,在最新的四月份通脹數據中,大幅超過預期的是食品和住房,能源方面環比有一些下降。面對數十年未見的高通脹,加拿大央行需要執行相對緊縮的政策。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有鑫對記者分析稱,受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快速攀升,帶動加拿大國內通脹快速上行,提高了經濟復甦難度,同時也提高了消費者生活成本。爲了避免通脹繼續上行,加拿大央行將繼續大力加息。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加拿大、美國等地都面臨高通脹,但具體經濟結構並不相同,作爲大宗商品出口大國的加拿大具有天然優勢。

在王昕傑看來,加拿大本身是能源與糧食的重要出口國,在長期地緣衝突下,加拿大應對能源、食品價格通脹的彈性相對較大。而從數據上來看,能源與食品是通脹權重裏面重要的構成部分,在加拿大的通脹調查中佔比約23%。

與此同時,一旦未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對於各國的影響也會不同。王昕傑表示,加拿大商品出口佔GDP比重達到26%,其中絕大部分出口來自於大宗商品出口,而這個比例在美國不足8%。如果未來油價下降,對於能源進口國來說是很大的利好。但是對於大宗商品出口大國加拿大來說,價格下降一方面可以抑制通脹,但另一方面對於加拿大經濟甚至加元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拖累。

總體而言,在地緣衝突、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通脹“高燒”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蒙特利爾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道格拉斯·波特(Douglas Porter)預測,通脹正在更廣泛地傳播,而且難以解除。預計最糟糕的情況尚未出現,到今年年底,加拿大通脹率仍將超過6%。

“暴力加息”難停

4月13日,加拿大央行重拳出擊,大幅加息50個基點,將基準利率從0.5%翻倍至1%,加拿大央行也搶先美聯儲一步,成爲疫情暴發以來首個大幅加息的G7國家。

鑑於通脹仍高燒不退,加拿大央行接下來大概率將繼續“暴力加息”。王昕傑預計,繼上一次加拿大央行加息50個基點之後,下一次議息會議再次加息50個基點的預期大幅上升。

未來加拿大央行甚至有可能一次加息75個基點。加拿大央行行長蒂夫·麥克萊姆(Tiff Macklem)表示,加拿大央行正努力將通脹率從高位降下來,借貸成本未來有可能出現大幅度的增長,不排除未來一次加息75個基點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央行4月已經將中性利率預測上調至2%-3%區間,在達到中性利率後是否繼續加息目前尚不明朗。有分析指出,一些經濟因素可能會導致加拿大央行在達到中性利率後暫停加息,其中最突出的因素可能是房地產。

對於房地產的重要性,王昕傑表示,房地產在加拿大通脹和經濟方面都佔據了重要地位,在通脹構成當中佔比30.03%,與住宅相關的行業佔比就超過了GDP的15%。經過了2020年疫情以來的大放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之後接着就出現了對於抗通脹資產的追逐。

而加息無疑也會拖累加拿大房地產行業表現。王有鑫對記者分析稱,加息將給房地產市場帶來負面影響,加拿大經濟對房地產依賴度較高,隨着利率水平提高,房地產市場投資和銷售增速將放緩。但另一方面,考慮到加拿大是主要的礦物、燃料出口國,隨着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對相關產業出口和銷售等帶來積極影響,這將在一定程度抵消加息的負面影響。總體來看,加拿大經濟將保持相對穩定,預計今年GDP增速將略低於2021年,表現將好於其他發達經濟體。

控通脹和穩增長如何抉擇?這是目前擺在各國央行面前的最大的難題,未來具體貨幣政策將取決於經濟數據。王昕傑表示,現在各國普遍的做法是通過緊縮貨幣政策來對抗通脹,雖然有可能會“扼住經濟的咽喉”,但是相對於經濟增長的擔憂,通脹的風險在當前來看更爲嚴峻。如果有幸抑制住通脹,同時經濟增長沒有出現急劇的下滑,那麼就實現了“軟着陸”。

但隨着全球經濟增速不斷放緩,未來經濟衰退早於通脹拐點到來的風險已不可忽視。王昕傑分析稱,從歷史經驗來看,經濟衰退本身可以遏制通脹,類似2018年下半年,在緊縮政策導致經濟衰退之後,通脹自然下降了。隨後貨幣政策在2019年開始放鬆,這是一種類似“沃爾克時刻”的做法,緊縮應對通脹,寬鬆應對經濟增長。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