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訓治理進展

雙減 | 全國排查學科機構超8萬個 線上和非學科培訓常態化治理

教育部部署學科類培訓“回頭看”工作,已累計排查培訓機構超8萬個

5月17日消息,教育部發文介紹了全國各地有序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回頭看”工作,其中提到截至4月30日,全國累計排查培訓機構82246個(含線上、線下機構,含已關停的機構複查及非學科類機構涉嫌開展學科類培訓排查),其中發現有問題機構1771個,佔比2.2%;審覈培訓材料126,791份,發現不合規培訓材料654份,佔比0.5%;審覈從業人員資質217,614人,發現不具備相應資質的教學、教研人員713人,佔比0.3%。

在機構壓減方面,累計排查發現“假註銷、真運營”培訓機構309個,已全部關停取締。

在“營轉非”方面,累計發現違規按營利性經營的機構15個,有關教育行政部門第一時間約談機構負責人,當場下達整改通知書,全部同步整改。

在培訓收費監管方面,累計排查發現未執行政府指導價的機構178個,超政府指導價收費50.6萬元,已全部完成整改,全額退費。在隱形變異治理方面,累計排查發現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的各類機構1751個,主要包括:涉及證照齊全機構556個,其中已責令548個完成整改;涉及證照不全機構1195個,其中已責令停辦、限期整改1093個。

此外,個人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1108人/次,其中已整改完成1083人/次;涉及中小學在職教師7人,各地已按幹部人事管理權限,對涉事教師先暫停工作、再調查處理。

在材料和人員規範方面,累計排查發現不合規培訓材料654份,其中責令停止使用並清理銷燬641份;不具備相應資質的教學、教研人員713人,其中立即停用或轉爲非教學崗598人。

在數據信息填報方面,累計發現有519個機構未使用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其中已督促421家培訓機構完成運營信息平臺登記。

在風險防範方面,累計有2351個縣區建立了重點核查解決退費難問題、校外培訓監管執法、防範化解勞動用工風險等三項機制,佔已排查縣區數的80.3%。

教育部還表示,下一步將督促各地壓實“回頭看”責任,推進全面排查,盯緊問題處理,提升整改效率。在“回頭看”工作基礎上,持續推進校外培訓常態化、制度化管理,保持高壓態勢,切實鞏固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成果,不斷提升人民滿意度。

5266家非學科培訓機構、共13.63億元納入預收費監管

5月16日,據教育部官網消息,北京、上海、瀋陽、廣州、成都、鄭州、長治、威海、南通等9個城市作爲全國“雙減”改革試點,在鞏固去年校外培訓治理成果的基礎上,圍繞2022年試點改革重點任務,繼續開展探索,截至4月底取得了積極進展。

學科類培訓常態化監管方面,9個試點地區的117個區縣已全部實行校外培訓網格化綜合治理,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實現區縣覆蓋率100%;有108個區縣建立了學科類培訓專家鑑別機制,覆蓋率達92%,領先全國18個百分點;有106個區縣教育系統擁有2名以上執法資格人員,覆蓋率達91%,共有教育行政執法資格人員1957人。北京市制定《學科類校外培訓典型問題處理指導手冊》,就18個違規培訓典型問題,提出覈查處置建議。廣州市今年以來壓減高中學科類培訓機構24家,查處隱形變異問題54起,關停取締無證機構191家。

非學科培訓分類管理方面,各地持續推進機構底數摸排、標準制定、審覈審查等工作。在前期已出臺非學科培訓機構設置標準基礎上,成都市各區行政審批局已按照新設置標準,啓動非學科培訓機構申請批覆工作;長治市在潞州區先行開展審覈工作,爲全市範圍重新審覈登記積累經驗;威海市部署轄區內非學科培訓機構到行政審批部門辦理辦學許可證,計劃於近期完成。北京、上海、廣州、南通等市已部分出臺或正在研製非學科培訓機構設置標準。

培訓機構資金監管方面,各試點地區學科類培訓機構已全面納入預收費監管範圍;非學科培訓機構納入預收費監管共5266家,監管金額13.63億元。有8個試點城市已啓動非學科培訓服務價格監測。上海市制定2022年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監管工作方案,細化資金管控工作流程,將落實預收費資金監管作爲各類培訓機構設立和招生的必要條件。鄭州市16個區縣已陸續與銀行簽訂非學科培訓機構資金監管協議。

合理利用校外資源方面,試點地區探索建立遴選退出機制,推動學校課後服務合理引入校外資源。北京市印發《採購校外優質教育資源指導性目錄》,徵集科普活動資源包111個,組建451位專家組成的科普服務團隊進校服務。威海市印發指導意見,春季學期首批引入了37家非學科培訓機構入校服務。目前,廣州、成都、威海、南通等市已有超過60%的義務教育學校引入了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資源。

教育部消息還提到,試點地區在改革探索過程中,還存在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查處難、非學科培訓分類管理推進慢、疫情影響下風險防控壓力大等問題。各地仍需高度重視,加大探索力度,創新工作舉措,爲全國“雙減”工作積累寶貴經驗,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教育部持續開展線上學科類校外培訓巡查 掌握違規線索近700條

爲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雙減”工作部署,教育部繼續組織專門力量,對線上培訓機構、有關網絡平臺遵守“雙減”要求情況開展常態化全面線上巡查監管,堅決整治線上培訓違規問題。

截至目前,已連續不間斷開展13次巡查,掌握違規線索近700條。巡查發現個別已完成“備改審”線上培訓機構存在以虛構與政府部門合作等方式誘導家長購買課程、以隱形收費或拆分訂單等方式逃避收費規範要求等問題;部分未取得線上培訓資質的移動應用程序(APP)刻意隱藏其“教育”“培訓”屬性,擅自開展學科類培訓;部分電商店鋪在文具、教輔商品中加入收費課程;個人擅自開展“點對點”培訓,通過免費視頻等方式誘導家長加個人微信購買培訓課程。目前,違規問題已全部轉交各地完成核查處置。

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加大線上巡查力度,充分發揮社會監督員、新聞媒體等各方力量的監督作用,進一步擴大監管覆蓋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校外培訓線上巡查職能監管手段,拓展巡查範圍,構建立體巡查體系,重點巡查已完成“備改審”線上培訓機構、曾出現違規情況的線上機構及網絡平臺。對巡查發現的問題線索將持續加大處罰力度,形成警示震懾,切實維護人民羣衆合法權益。

教育部持續深化校外培訓治理 引導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成爲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爲深入貫徹黨中央“雙減”決策部署,教育部圍繞機構資質審查、收費行爲規範、預收費資金監管等關鍵環節,以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應用爲手段,進一步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規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行爲,引導其成爲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機構資質審查方面,按照“雙減”文件,指導各地區分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培訓類別,明確相應主管部門,分類制定標準、嚴格審批。截至4月30日,各地已有10.99萬家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納入監管與服務平臺監管,其中9.52萬家機構通過了資質審覈,資質審覈完成率達到87%。規範收費行爲方面,指導各地嚴格落實培訓收費要明碼標價、收費項目與標準公開公示、全面使用《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範文本)》、培訓收費時間跨度不得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等收費要求,組織開展排查整治,保護學生家長合法權益。近期,各地對覈查發現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不規範收費行爲問題逐一進行了整改。預收費資金監管方面,各地已有9.34萬家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按照監管要求採用銀行託管或風險保證金方式,對培訓預收費實行監管,納入監管的機構比例爲85%。

下一步,針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市場面臨機構主體數量多,培訓項目多的實際情況,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舉措,指導全國深化治理工作開展。在全國部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起底式覈對工作,摸清機構底數,建立管理臺賬,全面規範管理。常態化開展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收費行爲日常檢查,不斷規範機構收費行爲,加強預收費資金監管,防範“退費難”“卷錢跑路”等問題發生。

本文內容來源:新浪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