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據5月22日新華社報道,近日北京周女士的手機莫名其妙地一直彈出廣告,而且無法關閉。專業人員檢查發現,她的手機桌面上存在一款沒有文件名、圖標透明的不法軟件。周女士的遭遇並非個例,廣東廣州一大學生近來發現其手機電量消耗得特別快,充滿電用不了半天,以前一個月30G流量夠用,如今只能用半個月,“明明什麼程序都沒開,手機流量還是攔不住地減少,感覺手機裏有‘內鬼’”……

移動互聯網時代,App很大程度上成了人們的生活必備工具。然而,出於商業運營和牟利目的,一些App已然偏離了軌道,出現了諸如越界收集個人信息、侵犯用戶隱私等情況,令公衆深受困擾。如今又來了偷偷安裝在手機中,連圖標都是透明的、隱形的App,實在讓人防不勝防。

報道顯示,透明App在後臺長期開啓,不僅會額外消耗手機電量、流量,頻繁彈窗推送廣告,有的還會通過技術手段使手機按鍵失效,強制用戶觀看廣告。類似不法軟件橫行背後,往往是非法獲利的灰黑產業鏈。此類App除了推送廣告獲取收益分紅,還會進行誘導下載惡意扣費;一些軟件甚至誘導用戶開啓麥克風、攝像頭等權限並進行鍵盤記錄,以竊取用戶照片、通信錄、短信、位置等個人隱私,進而成爲實施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工具。

對如此披上透明圖標作妖的App,該如何整治?人們的手機安全、信息安全如何保證?一來,用戶在安裝使用App時應格外留心,不要點擊不明鏈接,儘可能通過正規應用商城下載應用,同時可以在系統設置中打開相應的“攔截”選項,以避免不小心安裝上惡意程序。

二來,捉隱形“內鬼”更須“鍾馗”發力。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力度、提高監管技術和能力,尤其要加大對透明App等流氓軟件的懲治力度,不僅要對其及時下架,還要追究其開發者的法律責任,增加此類行爲的違法違規成本。

透明App雖然是新出現的一類不法軟件,但App越界收集個人信息、侵犯用戶隱私等並非新問題。爲整治App亂象,近年來相關部門連續推出重磅舉措。比如,2021年工信部曾對200餘萬款App進行技術檢測,通報、下架違規App2000餘款;2021年12月,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佈《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對應用算法推薦技術提供互聯網信息服務的治理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作出進一步規範,用更精細化的制度給App收集個人信息和算法推送戴上“緊箍”。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App必須規範運行。針對透明App等不法軟件新載體,App應用商店要把好准入關,監管部門更要不斷提升監測能力和技術檢測水平,加大處置和曝光力度,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只有各方都盡好自身職責,才能真正清除那些違法、違規App的作妖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