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5月13日以來,12個非猴痘病毒流行國家向世衛組織報告了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確診92例、疑似28例。猴痘病毒正在發生人際傳播,猴痘患者出現症狀時具有傳染性,通常持續2—4周,尚不清楚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有傳染性。詳細報道>>>《全球已有15個國家報告猴痘確診病例,各國計劃如何應對?》

由於猴痘(monkeypox)與天花(smallpox)在名字上都帶有“pox”,發病時人體會產生水泡,而且都屬於正痘病毒屬,不少人擔憂猴痘病毒進一步傳播會不會帶來大規模感染的風險。

猴痘病毒會成爲下一個“天花”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5月23日對記者表示,猴痘病毒較大可能不會引起下一個大流行暴發,但在應對上應該重視它。無論哪種傳染性疾病,能不能有效應對還是要看最經典的“三板斧”——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羣能做到什麼程度。

世衛稱猴痘感染症狀與天花相似

控制傳染源:竟要小心土撥鼠

“在美國,有飼養土撥鼠結果卻感染猴痘病毒的案例。可以說,齧齒類動物是猴痘病毒的主要傳染源。”郭威說,天花之所以能夠被消滅,除了疫苗有效,還由於人類是它的唯一宿主,沒有其他宿主動物。猴痘病毒不同,它有多種宿主動物,因此在控制傳染源方面,除了考慮社會傳播,還要在與齧齒類動物接觸時保持警惕。傳染源方面,郭威表示,除了防範與人接觸產生的感染,還需要防範與動物接觸可能帶來的感染。

“猴痘病毒雖然被稱爲猴痘病毒,但其中間宿主不僅僅是猴子。”郭威提醒,它的名字是由於首先在猴子中發現,但很多齧齒類動物都攜帶這種病毒。

因此,前往流行地區旅居返回的人員還是要注意自身的症狀,必要時向衛生專業人員報告,進行必要的隔離。記者瞭解到,相關單位已開始依據猴痘病毒的序列涉及相關的檢測試劑盒,用於傳染源的發現與排查。

切斷傳播:“喝杯咖啡”事不大

“新冠病毒和天花病毒是經呼吸道傳播的,目前報告的病例顯示,猴痘病毒在人際間大多經過密切接觸傳播。”郭威表示,這種傳播方式意味着“切斷傳播途徑”較易被控制,也意味着對普通公衆來說,避免與感染者非常親密的接觸就可不被病毒侵犯。

事實上,喝杯咖啡、聚餐並不在親密接觸範圍之內。這與病毒的感染方式相關。郭威解釋,猴痘病毒需要先進入人體的血液,經由血液在人體內入侵細胞,因此經由黏膜接觸傳播是它的主要傳播方式。新冠病毒則不同,它直接與呼吸道細胞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就能入侵細胞、繁衍、排毒,再傳播,因此主要經由呼吸道傳播。

世衛組織網站顯示,猴痘病毒可能類似於一些性傳播的疾病,如皰疹和梅毒,這可以解釋爲什麼大多數病例在性健康診所被檢測到。目前大多數猴痘病例在男男性行爲者中被發現,但不排除社區傳播的可能。除了性行爲,經口腔潰瘍、接觸患者的體液、被傳染的衣服等都有可能感染猴痘病毒。

免疫保護:天花疫苗有效率85%

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屬於同一種屬,經過臨牀研究數據顯示,天花疫苗對猴痘病毒的有效率達到85%。

那麼,是不是無需研究新的猴痘疫苗了呢?之前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是不是對猴痘病毒免疫呢?

“新疫苗還是可以研發的,畢竟天花疫苗不是專門針對猴痘疫苗研發的。在猴痘疫苗未研發出來之前,如果出現了一定規模的流行,開始接種天花疫苗產生抗體,對猴痘病毒也是起一定預防作用的。”郭威說。詳細報道>>>《英媒:歐盟衛生機構建議成員國制定猴痘疫苗接種計劃》

天花疫苗是否對猴痘有效?保護力持續多久?美疾控這樣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胳膊上會有一個面積和蠶豆一樣大的花疤,是接種天花疫苗留下的。”郭威解釋,理論上說一輩子接種一次就可以了,但隨着年齡增長、時間延長,人體中的抗體也會下降,如果真的出現了流行,也是需要補種疫苗的。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我國就不再接種天花疫苗了,40歲以下的人羣一般都沒有對猴痘病毒的免疫能力,如果流行,仍需要接種疫苗。

“一般而言,猴痘病毒感染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即使未接種疫苗、體內沒有特異性抗體,人體內還有非特異性的免疫反應,比如巨噬細胞等也可以消滅掉猴痘病毒和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大多來說2—4周可以康復,無需過度恐慌。”郭威說。

來源:張佳星/科技日報

微博博主發聲

相關報道:多國相繼發現猴痘病例,它是如何傳播的?該如何預防?(澎湃新聞)

加拿大CTV新聞詳細報道了最新猴痘病例的情況。目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加拿大、美國、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都報告了不尋常的猴痘疫情。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疾病相對罕見,一些感染鏈之間沒有明確的聯繫,這引起了人們對社區傳播和未被發現的病例的擔憂。詳情>>>《歐美猴痘病例多無非洲旅行史,病毒學家稱可能出現“新情況”》

此次猴痘疫情出現得比較突然,衛生官員正在將其與以前已知的疾病相比,研究情況是否有任何變化,包括潛伏期和傳播方式。

以下假設基於該病毒的特徵與以前暴發的疫情相似。我們對猴痘的瞭解是依據加拿大衛生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信息,以及對戴爾豪斯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專家和助理教授麗莎·巴雷特(Lisa Barrett)博士的採訪。

什麼是猴痘?

猴痘首次發現於1958年,是一種罕見的疾病,由一種病毒引起,與引起天花的病毒屬於同一科。

該疾病首次在用於研究的猴子羣體中被發現。第一例人類病例直到1970年才被記錄下來,當時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幼童身上發現了這種病毒,當時天花已經在該地區被根除兩年了。

猴痘病例主要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國家報告,2003年在美國報告了非洲大陸以外的第一個病例。那次暴發被追蹤到與寵物草原犬的接觸,這些草原犬在與從加納進口的動物密切接觸後被感染了。非洲以外的病例仍然極其罕見,傳染病例通常與國際旅行或進口哺乳動物有關。

病毒的自然宿主或主要載體是未知的,因爲該病毒只從野生動物身上分離過兩次,一次是1985年從一隻非洲齧齒動物身上分離,另一次是2012年從一隻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身上分離,但據信該病毒會自然存在於非洲西部和中部周圍的熱帶叢林中。

是什麼讓最近的暴發變得不尋常?

巴雷特說,猴痘歷來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在個人周圍的小範圍密切接觸也會被感染,這使得疫情和病例數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目前的情況是不尋常的。

她告訴CTV新聞,“這是不同的,在全球多個地方、多個地區暴發。在這次特定疫情的某些地區,更多的病例和接觸類型似乎是不同的。”

“在同一時間,在一個地理區域之外看到這麼多的傳播是非常少見的,而且這些在時間上有相當密切的聯繫。”

世衛組織說,沒有證實的感染源,根據目前可用的信息,英國的病例似乎是在當地感染的。

誰可能感染它,它是如何傳播的?

該病毒通過與受感染的動物、人或被污染的材料接觸而傳播。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被認爲主要是通過大呼吸道飛沫發生的,這些飛沫一般不會傳播很遠,需要長時間的密切接觸。來自動物的傳播可以通過咬傷或抓傷、接觸動物的血液或體液發生。

在這兩種情況下,通過直接接觸體液或衣服、被褥等材料也有可能感染。破損的皮膚,甚至是微小的擦傷,以及眼睛等粘膜組織都可能成爲病毒的入口。像新冠病毒一樣,它可以通過呼吸道進入。

任何人都可能感染,但從歷史上看,16歲以下的兒童佔病例的最大比例。

加拿大衛生部指出,此前記錄的最長感染鏈是四代人之間的傳播,這表明該病毒“流行傳播的潛力有限”。

根據巴雷特的說法,要知道已知的傳播模式是否隨着目前的情況而演變還爲時過早。

她指出,這種病毒在以前的每次暴發中都略有不同。

她說,“所以,這很可能是20年後略有不同的版本?當然,這當然有可能。“

“這是病毒因素和人爲因素的組合,可能會有所不同。”

據衛生官員稱,目前在LGBTQ2S+羣體的男性中發現了一些病例,但衛生專家對得出結論持謹慎態度。目前暴發的集羣與密切接觸有關,並非所有的病例都與性有關。

“人們有必要知道,與體液的接觸是它的傳播方式,無論是呼吸道飛沫,還是唾液,或者是水泡破裂時流出的一些液體。”

“完全沒有性行爲也很可能感染猴痘病毒,但密切接觸也可能包括性行爲。”

倫敦帝國學院傳染病系病毒學家邁克爾·斯金納(Michael Skinner)博士在該大學網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現在就性行爲是傳播方式做出結論和假設還爲時過早。

他說:“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排除其他原因,然後纔會得出感染性傳播已經發生的結論。”他指出,這是首次在這一羣體中發現猴痘。

“從本質上講,性活動涉及親密接觸,這增加了傳播的可能性,無論一個人的性取向如何,也不管傳播方式如何。”

潛伏期是多長?

從一個人被感染到開始出現症狀通常需要7到17天,但也可能短至5天,長至21天。感染通常持續兩到四周。

和其他呼吸道病毒一樣,人在發燒時也可能傳播這種病毒。感染者身上起的水泡裏的液體也含有很多病毒。

巴雷特說:“當小水泡滲出時,它的傳染性很強,直到在最後的結痂消失之前。即使所有的痂都癒合了,也有一些潛在的傳染性,我們建議把它遮蓋起來。”

症狀和體徵是什麼?

猴痘的症狀與天花相似,但一般較溫和。最初的症狀是發燒、頭痛、肌肉疼痛、背痛、發冷和疲勞。

猴痘特有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感染會導致淋巴結病,導致淋巴結腫大。

“痘”出現在發燒之後,通常在一到三天之後,有時更長。

皮疹通常開始於面部,並蔓延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它開始是皮膚顏色發生變化的平坦斑塊(斑疹),然後發展成大小約1釐米的明顯凸起(丘疹)。而後,它們會充滿液體(小泡),最終變成通常所說的“膿皰”,最後變成痂並脫落。

雖然大多數病變通常在軀幹周圍,但它可以蔓延到手掌和腳底,也可以在口腔、舌頭和生殖器蔓延。

病情較輕的病例甚至可能不會被發現。如果症狀與以前的猴痘疫情類似,病變通常不會疼痛或超級癢,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嚴重的情況下,也可能會非常癢或疼痛。

如何預防傳播?

如果你不接觸可能攜帶病毒的材料或動物,或者不接觸在已知有猴痘的地區發現的患病動物,通常可以避免傳播。

巴雷特說,如果你去的是有已知病例的地區,就要注意了。

“目前,我們不認爲周圍有足夠的病例,不需要對我們的一般人口流動做任何改變。”

良好的手部衛生,如用肥皂洗手和使用洗手液,以及在護理感染者時佩戴防護設備,也會有所幫助。

感染病毒的患者在疾病的各個階段都具有傳染性,因此應隔離。

巴雷特還建議,如果感染上了,就及時報告,這樣不僅可以得到幫助和支持,也可以防止傳播。

有治療方法或疫苗嗎?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說法,目前還沒有經過證實的治療這種病毒感染的方法,但已知天花疫苗也可以預防猴痘,其有效性超過85%。

然而,由於天花疫苗根除了天花這種疾病,加拿大和美國在1972年結束了對普通人羣的常規天花免疫接種。

在與確診病例初次接觸後的4天至14天內接種天花疫苗可能有助於預防疾病。

2019年還批准了一種用於猴痘的新疫苗,但可用性有限。

世界衛生組織還指出,歐洲醫學協會於2022年批准了一種針對天花研發的抗病毒劑,即Tecovirima,用於治療猴痘,但尚未廣泛供應。

在非洲,感染猴痘的人死亡率爲1%至10%。兒童的死亡率更高。

該病毒的西非版本和剛果盆地版本已經確定,剛果盆地版本的病毒被認爲更致命,死亡率更高。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猴痘最近的病死率約爲3%至6%。蒙特利爾的疑似病例和其他海外病例似乎是較溫和的那一種。

責任編輯:陳琰 SN22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