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了多位權威病毒專家,他們都認爲,新冠病毒的複製遵循病毒繁殖的基本科學規律,所謂的“間歇性排毒”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近日,有關新冠“間歇性排毒”的專家觀點引起了業內外較大關注,有關專家在談到爲何需要反覆從社會面篩查新冠感染者時提到“間歇性排毒”的概念:“有些感染者不是持續地向體外排出病毒,而是間歇性排出病毒,感染者在做核酸採樣的那個時點,剛好不排毒。”

針對這一說法,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了多位權威病毒專家,他們都認爲,新冠病毒的複製遵循病毒繁殖的基本科學規律,所謂的“間歇性排毒”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新冠病毒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病毒,屬於急性感染病毒,不存在‘間歇性排毒’。”一位權威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病毒的感染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不存在‘時有時無’的狀態。”

專家表示,在新冠病毒感染的後期階段,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可能因病毒清除不乾淨,出現排毒的波動反覆,也會有一些極少數的所謂“復陽”情況,但這時病毒大多情況下基本不具有傳染性。

按照相關專家談到的反覆社會面篩查的情況,主要是爲了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能夠儘早把感染者篩查出來,但是所有病毒在複製階段都遵循基本的科學規律,不能用沒有科學依據的“間歇性排毒”來作爲支撐高頻次篩查的理由。

“感染病毒後,病毒載量隨時間推移逐漸升高,至高峯後再逐漸回落,感染者的個體差異性可能導致感染的時間長度略有不同,但所有人都會遵循一個‘波形’的模式。”一位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一位業內權威專家也告訴記者,新冠病毒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病毒,不存在病毒排毒的間歇性,除了極少數免疫缺陷的、正在化療的人,纔有這種可能。另外,像腸道病毒會影響腸道免疫水平低下的人,出現排毒的波動;還有一些病毒如果入侵人體的神經系統,那麼也有可能出現“間歇性排毒”。

“比如埃博拉病毒,它可以入侵神經系統,由於人體只有神經系統是不具有免疫清除能力的,因此當病毒感染神經系統後,他可能會通過其他途徑排出體外,但這種情況也非常少見。”一位研究埃博拉病毒的科研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專家還表示,即便是一些慢性病毒的感染,例如乙肝或者艾滋病毒,一旦感染後,會持續帶毒,不會出現間歇性排毒的現象,除非是通過藥物控制,抑制了病毒的複製。“還比如當慢性乙肝患者服用藥物之後,病毒在體內會維持極低水平的複製,通過常規的方法檢測不出來,也屬於這種情況。”一位腺病毒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也有病毒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還有一個病毒家族是比較特殊的,就是皰疹病毒,當體內潛伏的皰疹病毒被再激活時,可以釋放病毒。“皰疹病毒遵循‘潛伏-激活-潛伏-再激活’的週期。”上海市新發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徐建青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但專家表示,嚴格意義上,這種排毒模式也不能稱爲“間歇性排毒”。“機體免疫功能狀態發生改變時,可以導致潛伏體內的病毒再激活的現象。”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顏學兵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大部分急性的自限性病毒來說,本身感染時間不長,不存在所謂的‘間歇性排毒’。”

上述所有專家都認爲,核酸檢測確實有時存在“漏檢”的情況,但對於大部分急性感染的病毒,如果出現了假陰性或者假陽性,主要與採樣不規範或者試劑盒的準確性關係更大,應該從採樣和試劑質量方面去找原因,不存在感染者所謂的“間歇性排毒”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