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之計在於要從國家戰略層面,積極爭取、打造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

在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逆全球化、地緣政治惡化、高債務等多重影響下,全球經濟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考驗。

聯合國5月18日發佈的《2022年中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預測,由於全球經濟復甦被俄烏衝突擾亂,引發巨大人道主義危機,提高了糧食和大宗商品價格,在全球範圍內加劇了通脹壓力,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下調至3.1%,低於1月發佈的4%的增速預期。報告預計2022年全球通脹率將增至6.7%,是2010~2020年期間平均通脹率2.9%的兩倍,糧食和能源價格將大幅上漲。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導致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中國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嚴峻挑戰。

俄烏衝突直接推升了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態勢。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資源國,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出口量在全球出口貿易中的佔比達到25%左右;烏克蘭穀物出口總量佔全球三分之一以上,葵花籽油出口量佔全球總量的55%。俄烏兩國還是許多關鍵原材料和能源的重要供應商,俄羅斯鎳、鈀出口佔比超40%,烏克蘭提供了全球70%的氖氣、40%的氪氣和氙氣。

受地緣危機以及歐美對俄羅斯制裁進一步升級影響,原油、歐洲天然氣、鋁、鎳、油脂、小麥和玉米等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上漲。數據顯示,布倫特原油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創下近8年新高;歐洲天然氣一度大漲超50%,逼近歷史高點;農產品價格紛紛大漲,2022年前4個月棕櫚油上漲51.27%,5月交貨的24度精煉棕櫚油報價爲每噸1930美元,國內棕櫚油價格一度突破12000元/噸大關,創下14年新高。俄烏衝突導致糧食耕種面積減少,近期疊加印度小麥出口限令的影響,全球小麥價格已經上漲了60%,玉米價格上漲一度達38%。5月23日,CBOT小麥價格達到每蒲式耳11.9美元,位於近十年曆史高點。

當然,俄烏衝突對大宗商品市場只是一種特定重大事件衝擊。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背後有着多重因素,產生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其風險也傳導至金融領域,尤其疊加歐美將俄羅斯剔除出SWIFT系統等因素,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劇烈波動,資金風險偏好受到顯著衝擊。因此,準確認識本輪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背後的推動因素,釐清風險,特別是把握其對於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並因勢利導提出應對策略,具有現實意義。

一、推動本輪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多重因素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既有國際供應鏈尚顯脆弱的自身因素,有全球流動性寬鬆的外部影響,也有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的結構性矛盾遭遇地緣衝突風險的巨大推動。這些因素,有的是產業自身的,有的是市場週期性的,有的是外部“黑天鵝”事件衝擊。

一是全球流動性貨幣寬鬆。自美聯儲2021年“天量”貨幣大放水以來,多個大國央行持續“放水”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使得全球流動性保持寬裕,目前市場基本還處在“消化”階段。

二是疫情抑制導致供需失衡。隨着疫苗大面積接種推廣,全球經濟活動加速恢復 ,此前被“積壓”的製造業和加工業對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集中釋放;同時,由於供需兩端復甦進度的不對稱性,大宗商品市場供給滯後於需求 ,市場供求關係的普遍規律推高了大宗商品的價格。

三是國際供應鏈不穩定。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抬頭,衝擊了本身相對脆弱的國際供應鏈。全球疫情暴發以來,大宗商品增產有限,全球多國和地區疫情反覆散發,導致全球供應鏈修復緩慢,全球供應鏈不穩定風險加大。同時,全球物流不暢抬高商品流通成本,最終反映在交易價格上。受全球疫情和俄烏衝突的影響,40英尺標準集裝箱貨櫃運費曾飆升2~3倍達到2萬多美元,雖然目前海運費正在回落但仍維持高位。

四是新舊能源結構矛盾。在綠色轉型大背景下,全球的新能源運動有些激進,導致傳統化石能源領域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影響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供應量的穩定、充裕性。因此,一旦遭遇不確定性衝擊,能源危機即席捲全球,表現爲能源化工品和電力價格飆升。而新能源產業發展又帶動銅、鋰、鎳等金屬需求增長,推動其價格上漲。以鎳爲例,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電池行業對鎳的需求預計將在從2020年的9.2萬噸達到2040年的260萬噸。

五是地緣衝突激發市場避險情緒。越是在市場波動時期,大宗商品作爲主要避險投資品種就越受到資金青睞。比如,目前倫敦金屬交易所的主要金屬合約現貨價格已經遠高於遠期交割的價格。世界黃金協會發布報告,2022年第一季度實物黃金需求增至1234噸,比2021年第一季度增長34%,達到三年多來的最高水平。3月份現貨黃金價格一度漲至2070美元/盎司,距離2020年創下的高點僅一步之遙。再比如,黃金市場的避險溢價已有所顯現,黃金相關股票、黃金ETF和黃金期貨等投資標的獲得資金流入。4月,黃金ETF流入量達到166億美元,遠超2021年91億美元的流出量,全球黃金ETF總持倉也一度達到3835噸,距離歷史月末高點只差1.8%。

我們應該注意到,上述多重因素之間存在一個相對共性的影響因子,即全球疫情。地緣衝突影響終將短暫,各方博弈平衡之後,大宗商品價格仍將回歸供需基本面。目前制約全球經濟增長的重大原因仍然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衝擊,而且這種衝擊和影響還在繼續,極有可能被錯誤評估。如果全球抗疫行動不能達成一致的成功,經濟上短期內的復甦可能也僅是暫時的,而疫情反覆對物流供應鏈造成的毀滅性破壞,將持續加劇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並導致全球性通脹風險,令經濟復甦一波三折。

二、警惕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加劇全球金融市場風險

自2020年疫情,全球啓動量化寬鬆,美聯儲更是“直升機撒錢”,大量資金湧入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推高美股,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換句話說,撇開俄烏衝突因素,疫情危機引發的流動性“大放水”已經在相當意義上帶動風險資產和大宗商品價格走高,泡沫本身有潛在的破滅風險,現在又疊加俄烏衝突這一巨大“黑天鵝”推波助瀾,泡沫破滅的風險就變得更大了。

因此,我們要高度警惕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加劇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基於俄烏衝突本身及其外溢效應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金融活動可能存在多種風險,而這些風險一旦相互共振,形成連鎖反應,則有可能誘發全球金融危機。

第一,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引發金融期權熱潮,進一步加劇整體價格的波動性。波動性飆升正在重塑全球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越來越多的交易者選擇期權來對沖風險。在大宗商品交易過程當中,貿易方會常規性地使用期權和期貨等金融工具通過套期保值手段來對沖未來的風險敞口。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通過鎖定利潤和風險降低商品價格波動可能造成的損失,另一方面可以獲得來自銀行的信用承諾,從而獲取銀行的融資支持。

然而,雖然期權交易可以帶來鉅額利潤,但與所有衍生品一樣,它們也可能造成巨大損失。近年來,從石油生產商到航空公司,他們都曾因期權虧損了數十億美元。有時,對沖期權頭寸的交易者不得已要買入或賣出期貨,這可能會加劇整體價格的波動性。

無論是多頭還是空頭在藉助衍生品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時,衍生品市場本身會受到流動性的影響。因此,實際上多空雙方的現金流並非能夠相互對沖。比如,今年3月初市場上鎳的價格因俄烏局勢飆升,被市場稱爲“妖鎳”。總的來說,隨着全球能源和糧食價格持續飆升,無論是歐美大宗市場的多頭還是俄羅斯大宗市場的空頭,不僅對商品融資需求大幅抬升,還需要爲其必須繳納的保證金融資。持續追加保證金勢必引發市場流動性需求缺口加大,從而刺激大宗企業進一步擴大對金融市場的融資需求。

第二,大宗貿易商的擴張需求,持續推高金融信貸風險。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無疑有利於提高大宗商品生產和製造商的整體利潤水平,但大宗商品價格飆漲也意味着金融信貸需要同步滿足大宗貿易商的擴張需求。在當前大宗商品融資需求飆升的背景下,銀行作爲大宗貿易商主要的信貸來源將承擔持續上升的信貸風險。

一方面,在全球銀行系統資本盈利能力普遍收縮的背景下,多數銀行依舊願意繼續提供對大宗貿易商的信貸支持。這有利於維持大宗商品貿易鏈的穩定性,但長期隨着流動性的積累這可能將助推全球商品市場的價格泡沫,同時弱化銀行系統和金融市場應對違約和信用風險的抵禦能力。

另一方面,如果銀行短期內減少對大宗商品企業的信貸融資支持,這可能將直接助長市場的逼空行爲,造成惡性循環,導致商品價格被進一步拉高。同時,如果銀行出於信用風險或聲譽受損的考慮,減少對重要大宗企業的商品貿易融資,企業商品實物或其衍生品的交付勢必將直接受到負面影響,這同樣也將刺激短期內商品成本抬升。在大宗商品貿易鏈上,這將直接影響上下游的綜合成本,從而助長原油價格抬升。

第三,對全球央行等監管部門的風控能力帶來挑戰,監管乏力可能引發金融系統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對經濟和金融穩定性產生衝擊。如果商品交付因融資中斷而出現價格波動,這勢必將影響離岸美元和美元資產的流動性,因爲全球大宗商品主要是以美元結算支付的。若離岸美元融資出現問題,全球資本流動加劇將直接打擊新興市場和全球主要能源國的經濟和金融穩定性。

全球央行和監管部門應特別強化對大宗商品市場中的行爲監管。一方面,歐美央行應積極採取有效方案爲能源市場的異常情況提供緊急流動性支持。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和全球主要大宗出口國的各央行及相關部門需要考慮商品市場流動性變化對美元需求產生衝擊的可能性。一旦石油、糧食以及天然氣等關鍵性大宗商品出現交易危機,比如無法完成最終交付,將直接對經濟各方面帶來嚴重的系統性影響,這種影響極可能使金融體系作爲一個整體運轉失靈從而對實體經濟帶來嚴重衝擊,引發金融系統性風險。

三、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我國是多種大宗商品的淨進口國,例如是全球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第一大大豆進口國和第二大原油進口國。2021年,我國鐵礦石進口占比超過80%,進口大豆佔比85.5%,進口石油佔比72.05%。由於我國並未掌握大宗商品定價權,只能被動接受價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必然對我國經濟運行產生深刻影響。

對此,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的《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要做好鐵礦石、化肥等重要原材料和初級產品保供穩價,進一步強化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監管,加強大宗商品價格監測預警。國務院金融穩定委員會會議指出:要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特別是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金穩委的核心使命是防範化解金融系統風險。金穩委關注大宗商品價格問題,主要在於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會加大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波動性,從而產生金融系統風險,打亂經濟發展節奏,進而對金融市場穩定和實體經濟發展不利。具體而言,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有以下幾大表現:

表現一:擾亂市場預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直接衝擊經濟運行,讓面臨下行壓力的中國經濟再添變數,價格頻繁波動導致市場對通脹和利率水平預期的不穩定,成爲擾亂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

表現二:導致企業經營困難。上游產業受大宗商品價格直接影響,價格上漲幅度較大,但越接近終端價格,漲幅越小,生活資料價格漲幅輕微,企業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爲例, 相關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致使動力電池價格上漲超過80%。3月以來,20餘個國內外品牌旗下新能源汽車密集宣佈上調售價以緩解成本壓力,漲幅在幾千至數萬元不等,部分利潤低的低端車型已停止接單。另外,半導體行業受到俄烏緊張局勢的影響,相關氣體材料輸出受阻,加劇了半導體制造成本上漲,進一步惡化困擾全球企業的半導體短缺問題。

大宗商品上漲對製造業企業的負面影響,已成爲今年經濟穩增長的重要變量。很多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長期承受成本上升、需求乏力、利潤下降的多重壓力。4月份,全國企業註銷數量達14.19萬戶,同比增長了23.1%。因此,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時特別強調,要加強原材料等市場調節,緩解企業成本壓力。

表現三:加大政策調節難度。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將倒逼企業在補庫存和去庫存中不斷徘徊,提前補了庫存的企業還可能因爲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出現鉅虧。庫存週期是影響經濟週期的重要力量,庫存週期的不穩定導致經濟運行的波動率上升,加大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跨週期調節的難度。

應對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需要從多方面考慮、施策。從短期策略看,要確保主產區在國內的大宗商品能實現穩價保供,將進口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以穩市場、穩預期,實現穩增長目標。

一是要給過熱的市場降溫。密切跟蹤企業原材料、產成品等產業鏈環節庫存水平,及時消除囤積居奇行爲,讓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

二是降低實體企業採購成本。建議針對中小型實體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困境,允許適當擴大部分大宗商品進口配額髮放數量,適度降低關稅稅率。

三是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用市場化的辦法,改革的舉措來解決企業難題。在更多行業實施存量和增量全額留抵退稅,退稅政策落到實際,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和創造性。

四是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引導智庫研究及傳媒機構更多關注傳統制造業企業生存情況,瞭解真實困難。引導大宗商品期貨投資者全面、客觀認識市場供求格局,理性把握市場走勢變化,並充分發揮好金融服務實體的作用。

五是提高政策執行落實效率和力度。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打破部門和集團利益藩籬,凝聚共識,堅決執行國務院統一部署,確保上令下達、執行到位。比如“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就是要統一市場規則,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因此,各地方、部門要立足新發展格局,切實行動起來。要防止“把好經念歪”“大象屁股推不動”的情況出現。

從中長期策略看,一項重要工作是推動能源轉型,逐步讓中國工業發展降低對傳統能源特別是進口能源的依賴,在確保安全清潔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有序釋放煤炭優質產能,加強原油、煤炭等能源儲備能力的建設,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加快實施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替代,以有效對沖和減緩外部影響。長遠之計還在於,要從國家戰略層面,積極爭取、打造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定價權問題,是我國未來更多融入世界,並在全球舞臺上發揮更重要作用的關鍵性問題。

怎樣打造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我認爲,至少有三方面的工作需要重點關注。

第一,信息、數據是當今時代的“石油”,要儘快建立完善的大宗商品信息服務體系。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門統籌規劃,編制各項信息指數,給國內企業和投資者作爲參考,類似於美國非農就業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耐用品訂單指數等。同時發揮政府在數據統計上的優勢,深入瞭解各個行業的真實數據並及時公佈。在信息公佈上要做到全面、及時、真實、權威。另一方面,要儘快完善我國大宗商品價格預警機制。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三方通力合作,對相關大宗商品價格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對其歷史價格走勢進行深入研究,瞭解實際價格運行動態,及時向社會公佈相應數據和信息,引導企業採取應對措施,避免出現大的經營風險和危機。

第二,金融發力,加大金融衍生品市場建設,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優化配套的金融法制環境。一方面,加快金融衍生品的開發,滿足產業資金和金融機構多方面複合需求,做好倉儲配套、信息披露等工作,吸引更多的基金與機構參與進來,逐漸形成對大宗商品定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目前,我國幾大期貨交易所的期貨品種較少,而外匯、利率的期貨和期權也一直是空白,這使我國企業缺少相應的工具來規避價格大幅波動的市場風險。

另一方面,想要獲得大宗商品國際定價權,人民幣幣值需相對穩定,被其他國家接受和認可,並在國際結算中便利使用。因此,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對我國爭取大宗商品定價權至關重要。

再者,要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創造有利於金融市場發展的政策環境,加強法制建設,增加市場透明度,打擊內幕交易和暗箱操作。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獲表決通過,將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着期貨和衍生品領域有了自己的基本法,也標誌着金融市場的法律框架基本完成。

第三,優化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競爭力。有行業競爭力纔可能有議價能力,要提高我國大宗商品的議價能力,必須進行產業整合,淘汰落後產能。一方面應制定相應規劃,逐步將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淘汰。另一方面,要加快國內市場化改革,鼓勵企業兼併重組,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真正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做大做強,形成規模效應,提高企業競爭力。

總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給全球以及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但風險中也蘊涵機會,我們需要直面挑戰,不浪費任何一次危機所帶來的反思、塑造和成長機會。人間正道是滄桑,相信“大疫”和地緣衝突之後,世界經濟將回歸正軌,中國發展必將行穩致遠,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也必將實現。

(作者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