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期投資,我怎麼越持有越虧錢?現在市場還有賺錢效應嗎?(少數派投資)

來源:少數派投資

今年以來,由於疫情困擾、地緣衝突、美聯儲加息等內外部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今年市場呈現出了一波急跌,先是4月25日上證指數跌穿3000點,5月以來,市場仍舊在3000點左右徘徊。

大多在20、21年初買入基金的投資者到現在,不但把過去兩年的收益虧掉,現在已然處於即將虧損的局面。這種過山車式的持有體驗,讓很多投資者擔心和焦灼。

面對5月“似有似無”“隔靴搔癢”的反彈行情,似乎大部分人也很難看到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明朗未來預期。

投資表現是一系列事件——地緣政治的、宏觀經濟的、公司層面的、技術的、心理的——與當前的投資組合相碰撞的結果。

然而,萬事萬物皆週期,市場總是在波動中進行均值迴歸,漲得過多會調整,下跌到底也會反彈。而下跌之後要企穩回升,一般來說要經歷三個底:政策底、市場底和經濟底。

經歷了3、4月份的一輪調整後,近期政策面暖風頻吹,政策底已明確。市場走勢相對獨立,對於美股大跌、匯率貶值等諸多利空反應已經鈍化,內部因素開始佔據主導。如果沒有意外,經濟底也將跟隨政策市場底的步伐而來。

那麼對於投資者而言,要如何熬過底部區域呢?

相信有很多投資者教育文章已經反覆說過,可以通過低位補倉、定投等方式來降低投資成本,爲之後的反彈填充彈藥,獲得更高收益。

筆者想提醒各位投資者,在抄底之前要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今年的虧損是否超出了承受範圍?

行情上升期或者平穩階段,很多人都會自信地認爲自己是“積極型選手”,能夠承受比較大的風險。

但是市場震盪回調時,纔是對投資者風險承受力的真正考驗。某些投資者因爲20%、30%的虧損幅度,焦慮憂愁、恐慌不安,甚至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那麼,這個時候要考慮這筆投資是否已經超出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對此,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優化自己的資產配置,而不是簡單的抄底權益產品。在組合中增加與股票多頭低相關的策略,如在股票多頭中增加宏觀策略、CTA策略、債券策略,構建簡易的多種投資策略的組合,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和風險,改善投資組合的性價比。

第二,投資用的是閒錢嗎?

彼得·林奇提醒投資者在投資權益類資產之前首先要重新檢查一下自己及家庭的財政預算情況。

如果這筆打算投進股市或者權益類基金的錢,在兩三年之內要拿出來用於孩子上學或者房屋裝修之類的,那麼就不應該把這筆錢用來投資。

如果沒有極端情況的話,股票市場未來10-20年的趨勢相對來說是可預見的,比如美國200年間的股票回報年化在8%左右,中國的主要基金指數過去十幾年的年化回報平均收益在13%左右。

但是,未來兩三年這樣中長期的時間段內市場是漲還是跌,對於這個問題預測的準確概率都可能和擲硬幣猜正反面的概率差不多,更不要說去討論明天是震盪還是反彈了。

因此,如果是憑藉對市場進行短期預測,而投入一段時間內有剛需的資金(比如購房首付、學費等),那麼就無異於搏一把的賭博心理,這與投資的本意已經背道而馳了。

相信看完以上兩個問題之後,大家對於是否能夠進場抄底,已經有了答案。

如果你能夠承受今年市場的回撤,且手上還有5年以上不用的閒錢。那麼逢低定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哪怕每次投資的開始恰好不幸遭遇一輪熊市的起點,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爲例,即使在18年的熊市開啓定投,每月初定投10000元,堅持定投一年下來,總投入12萬元的成本至今年5月初達到了18.76萬元,收益率達到56.37%。

正如國家統計局在4月份發佈的全國的CPI和PPI數據中提到:

儘管受疫情衝擊多項經濟數據出現較大下滑,可能對短期市場行情有所影響。

但是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改變。

每一次危機來臨時,似乎都會有人說“這次不一樣”。

但是回頭望去,無論是從94年外資撤離、98年金融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08年次貸危機、11年歐債危機,15年A股槓桿危機,18年貿易戰,20年新冠疫情衝擊,每次都是危機重重,經濟發展都受到了巨大挑戰,但我們都挺過來了,這次也不會例外。

作爲投資者,我們要接受不確定性的現實,要努力的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對於不可以承受的不確定性要堅決的規避,對可以忍受的波動要大膽的忍受,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管理資產的保值與增值。

熊掌已經拍下,但是牛蹄還未完全揚起。或許未來我們回頭看,會發覺現在纔是投資最舒服的時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