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生衝擊下的不可能三角下,穩增長突破的重心只能是投資。

張瑜/文

上半年經濟增長偏離目標較大,“三駕馬車”各有隱憂。穩增長壓力之大,可以從兩個維度觀察。

一是,總量的增速。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8%,二季度在上海疫情加劇、全國物流堵點增多雙重壓力下,大概率低於5%。這意味着,2022年開年將出現連續兩個季度GDP增速低於全年目標。回顧近三十年的歷史,出現類似情況的年份僅有1998年。

二是,“三駕馬車”的角度,隱憂都較大。(1)對於淨出口,一季度拉動GDP 0.2%,後續隨着出口增速的回落,淨出口的經濟的貢獻有可能進一步走低。(2)對於消費,在疫情影響下,消費場景受到限制,就業的主力——服務業從業人員收入承壓,居民部門消費回升難度較大。(3)對於投資,一季度固定資產拉動GDP 1.3%,略低於去年的1.4%。一季度較好的基建增速和製造業投資增速,僅勉強對沖掉地產投資、銷售兩端的下滑。二季度疫情影響下,地產銷售數據預期將進一步走弱。2022年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穩中有升的難度同樣較大。

穩增長突圍之難,可以在如下框架下予以思考。即,“外生衝擊下的不可能三角”。在此框架下,穩增長突破的重心只能是投資。這個框架是:一旦經濟面臨某個外生衝擊,只要這個衝擊對結構影響非對等,那麼將很難再通過宏觀調控,實現總量的合意增長以及結構的均衡發展。

用這個框架,可以去理解2021年的能耗雙控。去年9-10月,各地爲突擊完成能耗強度下降目標,限電限產。對經濟的衝擊在供給側,且不對等,對工業的影響大於服務業。

也可以理解2021年的疫情衝擊。面對隱匿性和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實現“動態清零”需要採取的管控措施必然要升級。這意味着,會對經濟帶來衝擊。這種衝擊發生在需求側,且不對等,對消費的影響大於投資。帶來的結果將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暫時失衡。

那麼,在此背景下,“不可能三角”體現在,經濟走勢只能三者取其一:(1)疫情結束(或者防控措施對經濟無衝擊),經濟通過加碼逆週期政策,實現總量5.5%左右和結構的均衡發展。(2)保持“動態清零”,消費受制約,經濟通過加碼投資,實現總量的5.5%左右,但面臨結構的失衡。(3)保持“動態清零”,消費受制約,逆週期政策不加碼。放棄總量5.5%左右的目標,以避免經濟結構進一步失衡。

政策目前的選擇是路徑2,將通過加碼投資,確保“動態清零”的前提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三大部門何時會加碼“投資”?

廣義政府部門:作爲社會責任型主體,廣義政府部門是否有動力做一件事,取決於三個要素:政府動能、橫向競爭、縱向發包。2022年,對於政府投資而言,三要素齊具,政府部門在基建和技改兩件事上發力的可能性極高。

企業部門:作爲利潤追求型主體,投資函數較爲清晰。主要是出於兩個目的:一是更換折舊資本,二是獲得更多的回報。當資本的邊際回報率超過資本的成本時,企業傾向於增加淨投資。因而,實際利率、資本的邊際回報、折舊額等對企業投資影響較大。

居民部門: 作爲資產配置型主體,居民是否願意擁有更多的住房資產,除了滿足必要的生活需求外,還取決於擁有住房是否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那麼當下居民爲什麼不願意買房?源於偏高的房貸利率以及偏低的房價上漲預期。目前看,居民購房淨收益率爲負,這樣的環境下,買房不如理財。後續何時會增加住宅購買?需要看包括房價回升、槓桿率下行、理財收益率下降、房貸利率回落等組合的最終結果。

增長的“突圍”:投資內部如何排序?基建>製造技改>地產。

(作者爲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