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神樂

來源/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憑什麼不讓我們進去充電?”

“這個規定是對我們插電車的歧視!”

近日,多位家住深圳、惠州的車主向懂懂筆記抱怨,稱部分電動汽車快充站拒絕自己的插混車入場充電。個別無人值守的快充站,甚至只要識別到“F牌”(即 F開頭的插電混動車牌)後,一律不予抬杆放行。

當然,有同樣遭遇的還不止插電混動車主,一些五菱宏光MINI EV車主也反映,自己的車輛進入新能源快充站充電時遭工作人員“勸退”,要求車主去別家充電。

其中,幾位情緒激動的插混車主、宏光MINI EV車主,當時就表示要撥打“12345”投訴熱線,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維護車主的合法權益。

如果乍一看,插混、宏光MINI EV的車主要求進場充電的訴求合情合理。但仔細一想,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插混車型均沒有快充功能,僅有慢充插口,而五菱宏光MINI EV作爲一款低價電動車,更是全系不標配快充插口。

那麼,車主要進入快充站充電被拒,是否有其他原因?

突然不讓進快充站了

“我家附近的快充站,上週突然就不讓我進去充電了,不知道爲啥?”

最近,家住惠州惠城的錢先生遇到了一件鬱悶事。他的插混汽車,頻頻被充電站工作人員“拒之門外”。他告訴懂懂筆記,兩年前,爲了兼顧上下班通勤以及週末家庭出行、長假返鄉,自己購買了一輛號稱“沒有續航焦慮”的新能源插混汽車。

今年春節後,錢先生家附近開了一家新能源快充站,在家門口充電也更爲便捷了。他平時上下班通勤往返大約 30 公里,用純電模式不燒油所以省錢;到了週末、小長假時全家去郊遊,用油電混合模式也可以大幅延長續航能力。所以這輛汽車開到現在,一直都讓他感到愜意。

對於突然遭到充電站“拒絕”的問題,他一開始顯得理直氣壯,但問及所購買的插混車型是否標配直流快充功能時,錢先生卻有些支支吾吾了。經過一番追問後他承認,自己的插混車標配的是慢充插口。至於所謂直流快充功能、直流快充插口,都是爲了能在附近的快充站充電,後期“私自”加裝的。

“在加裝快充功能之前,我一直是拿插混當油車開的。畢竟周圍的慢充樁幾乎都在小區內部停車場裏,有的進不去,有的是進去了但是充電還要交停車費。”他無奈地說道,即便有慢充樁,插混車充滿電也需五個小時。

但自從自己“改了”直流快充後,在快充站充滿這輛插混車的電池只需半小時,大大提升了日常的用車體驗。上下班通勤用純電模式的話,只需兩天一次快充,“我身邊很多開插混車的車主,今年都改了直流快充的功能,用車確實方便很多。”

如今,快充站不再允許“改造”過的插混車進場充電,讓錢先生之前便捷、高效的用車體驗瞬間化爲泡影。

對此,他和不少插混車主一樣感到氣憤。同樣,遭到新能源快充站“勸退”而感到氣憤的,還有不少五菱宏光 MINI EV車主。

“現在快充不讓我充了,慢充樁充滿車子的電需要八、九個小時,太麻煩了。”家住深圳羅湖的小鐘透露,今年三月他買了一輛續航170公里的宏光MINI,到手後便在朋友的推薦下加裝了快充插口。

原本需八、九個小時才能充滿的車,用快充只需三四十分鐘即可完全充滿,慢充“老頭樂”瞬間化身爲代步小能手,讓他樂開了花。但從上週開始,他去附近的快充站充電時,就頻頻遭場站管理員拒絕,甚至要求迅速離場。

“保安告訴我,說是領導有交代,宏光MINI EV不能進入快充站,怕改裝的快充口有問題,損壞了場站快充的設備。但之前一大堆改快充的宏光MINI EV都在充電站內充電,也不見有什麼危險發生,真是小題大做!”

小鐘激動地表示,他和不少插混、宏光MINI EV車主都認爲,部分場站管理方“一刀切”的方式,禁止“改裝”快充插口的插混車、純電動車進場充電,行爲並不合理。他們都表示,會不斷撥打投訴電話,繼續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這些車主將標配慢充功能的新能源車改裝爲快充插口,是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的?又是否合規?

“魔改電充”只需三五千元?

最近,在主流的短視頻平臺上,懂懂筆記時常能刷到新能源車主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分享混動車、純電動車改裝快充插口後的“成果”。有部分賬號,甚至在櫥窗裏爲提供改裝方案的商家進行引流。

通過賬號櫥窗推薦,懂懂筆記很輕鬆地找到了幾位聲稱能提供快充改裝解決方案的商家。發現幾乎所有的解決手段,都涉及在原車高壓電路基礎上進行硬件改裝、加裝。更有商家在商品頁面上赫然標着,改裝方案“已熱銷50000臺”的字樣,看似銷量極高。

“混動、純電只有慢充插口的,都可以改快充,充電速度提升90%以上。”在以車主身份向一位暱稱“焦糖”的商家諮詢時,對方一上來便誇下海口,稱其每個月能售出上千套快充改裝設備,而且快充時絕對安全可靠。

“焦糖”表示,目前對快充有改裝需求的,大多是已有三四年車齡,只有慢充口、沒有直流快充功能的插混車型,或是類似宏光MINI EV這類只有慢充的純電汽車。

“插混車主爲了把汽車當電動車開,索性外加一個快充頭,充電的時間特別短。至於宏光MINI EV,很多車主一買車就找我們買加裝硬件,直接改成快充了。”那麼,改裝原車慢充插口爲快充,用的究竟是什麼原理?

有行業內技術人員表示,目前國內提供快充改裝方案的提供商不是很多,尤其是正規大廠幾乎沒有。對於改裝的話題,“焦糖”也毫不避諱,“其實改裝插混充電口,就是通過一臺直流充電控制器,與動力電池直接連接。”

至於電能輸入方式,與車輛動能回收原理相同,用的是DC - DC降壓回充,“慢充口線束太小了,而且充電機都有電壓限制,直接換個快充口並不靠譜,但電池動能回收系統可以承受,充入電壓、電流可以更高。”

“焦糖”坦言,只有慢充功能的混動、電動汽車,充電電壓爲220V和380V,但並不意味着電池系統也是220V、380V,絕大部分的動力電池系統的電壓都在400~750V之間,因此只要繞開充電機,讓快充樁與車輛的動力電池“直連”,就可實現快充了。

至於混動、電動車加裝快充插口的費用,焦糖表示硬件費用大多在 3000 ~ 5000元之間,消費者只需花上幾千元,慢充車立馬變快充,低配純電立馬變高配。

“沒有包安裝的,我們只給你發對應車型的快充硬件,以及詳細的改裝說明,你再去找一家汽修店,基本上都能幫你照着教程進行硬件加裝,快充口都是裝在前機蓋裏的。”焦糖打包票說道,自己所代理的硬件均有行業標準。

在好幾位商家提供的快充控制器上,都可以看到印有 GB.T27930-2015 的字樣。經過查詢發現,GB.T27930-2015所對應的推薦標準,爲《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之間的通信協議》。

有行業內人士指出,GB.T27930-2015推薦標準,通常見於便攜式的充電樁、部分直流充電樁等,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至於“改造”並安裝在車內的充電設備,並不適用於此,廠家給產品標註所謂的國家標準,只是唬人的噱頭。

顯然,車主只需花幾千元,即可將原本只能使用慢充的車輛升級爲快充,並且讓用車體驗得到巨大飛躍,只能是“一廂情願”。

不難想象,在這種“噱頭”之下,會有大量的新能源車主被吸引,從而選擇給車子改裝快充功能。

這種改裝快充插口的背後,是否存在不爲人知的風險隱患?

誰在鑽質保服務的空子?

當問及加裝快充插口之後,會不會對車輛電控系統、動力電池造成損害時,所有商家都自信回答:不會。他們宣稱,目前廠家出品的快充硬件解決方案相對成熟、安全,穩定可靠。

有商家告知,即便真的因快充損壞了電控、電池,車主也無需擔憂。因爲目前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都號稱“三電”系統終身質保,“萬一真的發生了故障,也有主機廠的質保服務在兜底,因此你可以放心購買。”

事實真的如此嗎?

“真的是吹牛不打草稿呀,車企不是傻子,是否人爲改裝的損壞一看便知。”

劉森(化名)作爲某自主汽車品牌的售後主管,肯定地告訴懂懂筆記,給原本不具備快充功能的車輛加裝快充插口,屬於違規改裝行爲。而且,對於車主自行改動車輛設計導致的“三電”系統損壞,一旦查實車企不予質保。

同時他也強調一點,對於車主私自改裝快充口所導致的安全意外,保險公司也是不予理賠的。

“最近幾個月時間,可以發現到終端保養的插混車,有很多都在前機艙加了快充口,售後、保養人員通常都會建議車主將其拆除,以免影響用車安全以及質保。”他表示,用“三無”硬件去改造“三電”系統,後患無窮。

“最近公司通知,所有的快充站都不讓改裝的混動車、微型電動車進場了。”惠州一家新能源快充站的值班站長陳皓也表示,儘管自己至今未曾聽聞改快充的電動車、插混車輛有起火案例,但這種改動的確是一種安全隱患,甚至會危及快充站其它車輛。

在他看來,由於部分插混車、小型電動車原本並無預留快充改造、加裝位置,因此很多加裝的快充插口都是在前機艙,車主每次充電都需打開前機艙蓋,“下雨天也照樣這麼開着,充電太不安全了。”

同時,由於改造快充後車輛保險賠付責任難以界定,一旦發生安全事故甚至自燃時,充電站難免會產生連帶責任,從而造成巨大損失,“更何況,即便改裝了快充口,那些插混車、小電動車的充電效率也很低。”

陳皓強調,幾乎所有利用動能回收功能(DC - DC降壓裝置)改造的快充車輛,其充電最大功率都僅爲30kW,是快充樁正常需求功率的一半,甚至可能是四分之一,因此會影響快充站的經營坪效。

“都是免費停車兩小時,都是半小時左右充滿電,人家正常的純電動汽車充了幾十度電,改造的插混、小微電動車只充了幾度電,充電站肯定要虧死了。”陳浩無奈地說道,今年五一小長假,他見到不少“改造”的宏光MINI EV借充電爲名,到場站裏蹭兩小時免費停車,影響了很多車主正常充電。

由此可見,市場需求不小的快充插口改裝,背後隱藏着較大的風險。儘管車主只花費三五千元,就可大幅提升用車的體驗,甚至低配“變身”高配,但也有可能失去了質保、保險賠付、正常充電的權利。

這門生意,或許是新能源時代最不靠譜的“商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