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吳敏 北京報道

6月2日,由華夏時報社主辦的“2022第五屆華夏時報保險科技峯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數字化轉型競速之道”的主題,邀請行業專家齊聚線上,共同研討保險科技的數字創新和變革演進,爲中國保險的未來建言獻策、共求發展。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研究中心總監朱儁生在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目前保險、基金、銀行、信託等各類金融機構正在通過不同的方式挖掘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市場,初步形成跨業競爭格局。保險業要發揮產品、分散長壽風險、與養老服務有機結合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提升長期養老資金的投資收益率,成爲第三支柱發展的核心力量。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擴大參與個人養老金的金融機構與產品範圍,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覆蓋的範圍將拓展至包括商業養老保險、基金產品、銀行理財、儲蓄存款等適合投資的金融產品。擴大參與的金融機構與產品範圍,有助於促進個人養老金賬戶市場的競爭,豐富產品形態,從而增加公衆的選擇權,提高個人養老金市場的運行效率。

“養老保險產品期限長,在人口高齡化和長壽化背景下可以幫助客戶做長期養老儲備。養老需要提前規劃足夠、專項的資金,但目前我國居民家庭財富中,短期存款的佔比很高。”朱儁生指出,截止2021年底,我國住戶人民幣存款102.5萬億元,其中2/3以上爲一年期以內存款,不利於建立長期養老儲備,將短期儲蓄轉化爲長期養老資產的需求迫切。養老保險產品期限長,有助於對抗人性中的短視與急功近利,推動短期儲蓄轉化爲長期養老資產,優化家庭金融資產期限結構。

朱儁生認爲,養老保險產品“安全,穩定,持續增長”,能夠在不確定的經濟變局中提供確定性保障。養老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爲複利,在長生命週期內可發揮複利效應,利用時間價值獲取被動收入與長期增值,促進養老財富積累。另外,當前國內外經濟增長均承受巨大壓力,長期利率下行的趨勢比較明顯。在此背景下,預定利率所帶來的確定性保障凸顯了養老保險產品作爲防禦性資產的優勢,有助於幫助風險偏好程度不高的消費者獲取安全、穩定被動收入及現金流資產。

在朱儁生看來,養老保險可通過多賬戶的產品組合滿足客戶不同風險偏好需求。例如,市場實踐中,養老年金險普遍與萬能賬戶結合,個別市場主體還在探索將養老年金險與投連賬戶結合。其中,年金險提供確定、終身的現金流,萬能險提供保底且相對穩健的收益,投連險則在承擔風險的基礎上,獲取更高的投資收益。養老保險多賬戶的設計,有助於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現狀下實現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有效結合,滿足客戶不同養老財富管理風險偏好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人口老齡化提升了養老服務需求,尤其是對於機構養老和專業護理服務的需求。我國保險業參與養老服務2015年後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以重資產、輕重並舉、輕資產等多種投資模式,探索保險與綜合型養老社區、旅居養老以及居家養老服務結合,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當然,保險業參與養老服務業也存在一些挑戰與風險,如土地獲取難度大,資產投資回報率較低;重資產養老項目的投資額大,盈利週期長,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持,養老社區建設資金門檻高等。

朱儁生表示,爲促進養老保險和養老服務有機結合,政府可優化和完善支持政策體系,有效提升保險保障和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保險業在多層次養老服務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促進保險與養老產業融合與協調發展。保險機構可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發展戰略等,審慎選擇參與養老服務的商業模式,提升專業化運營水平。

他還指出,和其他資金相比,商業養老保險資金具有期限長的優勢,可爲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長期資金支持,具有跨越經濟週期的獨特優勢。但目前養老保險資金尚存在“長錢短用”的問題,長期優勢沒有顯著發揮。特別是我國大型保險資管機構以國有爲主,對承擔風險的經濟激勵和責任不匹配,造成了保險機構通過期限溢價、非流動性溢價和信用下沉等方式追求更高投資收益的動力不足。

因此,朱儁生認爲,要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提升養老資金投資收益率。保險機構可拉長考覈期限,優化績效考覈體制,完善對承擔風險的經濟激勵和責任匹配機制,倡導長期投資理念,提升投資能力,提高長期養老資金的投資回報。

來源: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