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聯合國在浙江一座縣城設立直屬機構。

5月20日,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浙江德清縣掛牌。

這個“中心”意在通過搭建平臺,提升地理信息數據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促進全球知識協作和應用合作,攜手應對自然資源公共衛生安全、重大突發災害等全球性挑戰。

並且,這是聯合國在華設立的首個直屬專門機構,落地德清引起了業內轟動。

“中心”落地五天後,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緊接在德清成立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際交流工委會”),作爲橋樑對接全球地信領域的國際組織(比如此次聯合國設立的“中心”)與國內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

國際爲何如此關注地理信息產業、德清憑什麼率北上廣深及新一線城市之先,受到聯合國青睞?

藏在新興產業身後的地信技術

在距離杭寧高速入口4.5公里的地方,坐落着德清地理信息小鎮,擁有中科院微波特性測量實驗室等科創載體及430餘家地理信息企業,2019年營業收入達200億元,稅收16億元,是中國地理信息企業集聚度最高、產業結構最豐富的區域。

地理信息產業聽起來有些小衆,它究竟是做什麼、有多重要?

簡單來說,地理信息分爲獲取、處理和應用,對應的產業鏈可分爲上、中、下游。在信息獲取端涉及的產業包括了各類裝備製造和測繪技術,除了傳統的各類測量儀器、地圖數據採集設備,還涉及全球衛星定位技術、航空航天遙感技術等。

比如國內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長光衛星在德清也有佈局。2018年,由長光衛星研發的“德清一號”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也是中國首顆以縣域命名的遙感衛星。

硬件技術搞定後,就需要對遙感數據、衛星導航定位數據進行處理和集成,形成地理信息軟件及系統服務。上述“德清一號”就正在爲測繪、交通、水利、環保、農業、統計等多個行業提供遙感服務。

此後,產業下游可根據現有的地理信息數據,開發更爲個性化的應用。最爲常見地圖導航,現在技術已升級爲多層次的室內導航,還有近年火熱的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物聯網,以及時下起風的元宇宙等等,應用非常廣泛。

說到底,無論無人駕駛還是物聯網,其涉及的汽車和設備都具有空間屬性和時間屬性,時空數據的跟蹤和分析就需要地理信息技術出手。一句業內俗話是“人類活動80%的信息與地理位置有關”。

“北斗系統不僅要在‘天上’發揮作用,地面上也要開發衍生出更多應用,造福於民。”這正是“北斗之父”孫家棟院士對北斗應用的期望。

這些年,諸多互聯網大廠在佈局泛地理信息產業。比如今年京東叄佰陸拾度電子商務公司經營範圍新增了地理遙感信息服務、測繪服務,引發京東進軍地理信息產業的討論。實際上近年京東智能城市研究院的核心競爭技術——城市時空數據引擎就屬於地理信息技術。

進軍地理信息技術的還有阿里雲、騰訊、華爲、百度滴滴、順豐等一系列“大廠”,途徑包括了自主研發、與相關公司戰略合作、注資相關公司等等。

地理信息技術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業態新產品。近年國內地理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迅速,2020年總產值已達6890億元。實際上,時空信息數據已成爲一種公共產品,一種“新基建”。在各地競逐的許多新興產業中,地理信息技術都是背後的功臣。浙江早早開始搶灘佈局,德清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也基於此。

2012年,浙江發佈了《關於促進地理信息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比2014年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還早了兩年。

上述浙江《意見》指出“地理信息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市場前景好、吸納就業能力強等特點。”並宣佈了稅收激勵、融資扶持等系列政策。同年(2012年),浙江還在一份文件中強調產業轉型、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建設都需要“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作爲基礎,鼓勵促進相關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應用。可見,浙江整體對於智慧城市、數字政府、數字經濟等命題認識較深、行動也較早,如今浙江在這些領域也已是佼佼者。

值得注意的是,此後2014年、2017年浙江仍在發佈地理信息產業政策,2016年還發布了專項規劃《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在較長時間內持續的支持地理信息產業發展。

至今,基於廣泛的應用潛力,德清正在推動地理信息產業開放發展、融合發展,已擁有豐富的產業內容,較好的產業收益。現計劃到2025年末,在北斗導航、人工智能、通用航空、車聯網產業等方面,形成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產業集羣。

小縣城與聯合國的十年之緣

浙江似乎很擅長將“小城鎮”推向世界舞臺。烏鎮憑藉世界互聯網大會,不僅在全球有了辨識度,還順勢將互聯網產業融入當地。聯合國此次在德清落地“中心”,也可從一場大會說起。

2018年,地理信息界的“達沃斯論壇”——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在德清召開,吸引來自全球108個國家嘉賓的目光。當年,大會發布了《莫干山宣言》達成了十項共識,其中之一便是“支持在包括浙江德清在內的地方建立全球地理空間知識卓越中心,促進全球地理信息能力建設”。德清此後通過三年多的努力,最終將這項計劃落地。

不同於烏鎮先有大會、再有產業,德清在世界地理信息大會之前已經有較好的產業基礎,這也是大會落地德清的原因之一。2018年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已集聚了200多家企業,營業收入超15億美元。

德清地理信息產業的興起有賴於浙江省層面的扶持,以及“早規劃、高起點、大建設”的策略,與聯合國也可謂緣分深厚。

2010年,國家開始佈局地理信息產業“一主十副”園區,浙江獲得一席。德清當時正在建設科技新城,捕捉到這個機遇,次年將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園(也就是後來的地理信息小鎮)簽約至德清,開啓了地理信息產業“無中生有”的征途。

作爲浙江省佈局下的產業園,這裏一開始定位就很高,受到扶持也不少。2011年,浙江省測繪局與德清達成共建產業園的框架協議後,在當年5月、7月召開了兩次地理信息產業推介座談會,座上賓包括了省內外的各大測繪單位,南方測繪、網新超圖、東方道邇等全國知名的地理信息企業和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高等院校共計120餘家單位。接着,省測繪局又發佈政策鼓勵和引導地理信息及相關企業向德清集聚。

也是在國家“東風”、浙江支持的背景下,2012年德清成立產業園不久迎來重要利好。國家測繪與地理信息局、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國統計司在杭州簽署三方協議,“中國-聯合國地理信息國際論壇”會址正式落戶產業園。高規格的國際化論壇爲產業園招商增添了不少吸引力。

整體看,高起點的規劃、有意識的資源導入、國際化的利好,再加上浙江持續多年的產業支持政策,以及德清自身在產業配套及人才引進方面的努力,德清地理信息產業起步很快。

2014 年,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已擁有浙江國遙、正元地信、中海達、南方測繪、中測新圖等地理信息企業,基本形成涵蓋數據獲取、處理、應用、服務的產業鏈,彼時產業園已被稱爲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南園”。

接着,2018年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今年聯合國落地的“中心”,都爲德清帶來不少機緣,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也加速了德清產業集聚的進程。

比如2018年底地信大會後的次年1月至4月,德清便引進了大數據、無人駕駛等30個“地理信息+”項目。此次在聯合國落地“中心”的刺激下,行業龍頭企業航天宏圖等也入駐德清。

在地信產業“從無到有”的十年,德清在引進國際論壇、集聚產業資源、做牢產業基礎、進一步落地更高規格的國際會議/機構的發展路徑中實現了良性循環,並將聯合國的緣分長久持續下去。據瞭解,聯合國此次挑中的中心辦公樓就在園區核心。

隨着多年的技術成長,藉由聯合國“中心”落地,園區中不少企業開始謀劃海外生意、琢磨接軌國際標準。有聲音認爲,2022年將是中國地信產業國際化的元年。對於德清,這也是新的開始。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