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啓

隨着2022年高考臨近,廣大考生已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在此時動起了“歪腦筋”,借高考散佈虛假信息,製造焦慮,實施詐騙,甚至誘導考生考試作弊。爲此,教育部聯合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等部門,結合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典型案例,鄭重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務必提高警惕,謹防上當受騙。

不法分子在網上發佈“助考”信息,宣稱能爲考生提供考試試題、答案;有的家長想盡各種辦法,不惜花重金爲孩子找“門路”,甚至找“槍手”給孩子替考;每年都會有不法分子在網絡平臺或通信羣中兜售所謂“高考真題”“絕密答案”等,標榜“準確率極高”“違約退款”等誘惑信息,並以“預付訂金”等名義要求用戶先付款……這些都是涉及高考作弊的行爲,而不論是提供“虛假服務”的詐騙,還是有“具體運作”的“助考”“替考”,都折射出一個共同問題,即有考生和家長,想走高考的捷徑,通過弄虛作假獲取高考利益。

對於實際發生的“助考”“替考”等作弊行爲,對於參與組織者,須按照《刑法》《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等追究有關人員的組織考試作弊罪、替考罪等刑責;對捲入的學生,要處以取消考試成績和考試資格、禁止1至3年參加考試等處罰。但對於遭遇“高考詐騙”,花錢購買“有關服務”的家長或學生,一般卻沒有相應的處罰措施,社會輿論還認爲他們是“受害者”。

要打擊高考詐騙,遏制高考作弊,必須形成一種新的認識,被“詐騙”的家長、學生也是有責任的,這本身也屬於通過不法手段、渠道進行高考作弊的行爲,應追究責任,這樣才能剷除高考詐騙滋生的土壤。家長和學生在遭遇這類詐騙時,不是幻想着通過他們的“服務”,獲得更好的高考成績,而應在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舉報,打擊這些非法行爲。

道理很簡單,“高考詐騙者”推銷的助考服務、“高考絕密答案”等如果真存在,這不是嚴重的作弊嗎?家長購買這類服務的目的,不就是想通過不法手段讓孩子獲得更高的考分,進入更好的大學嗎?這類交易的非法性是顯而易見的,也正是由於如此,“被詐騙”的家長會極力配合詐騙者,悄悄地按詐騙者的指示打款,並保守祕密,避免“好事被攪黃”,直到發現是騙局才維權,有的家長連權也不敢維。

這與大學生花錢請人寫畢業論文、做畢業設計十分相像。購買論文的大學生,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爲見不得光的,因此在遭遇對方收款拉黑,或者提供質量很低的論文後,也不敢維權。提供代寫論文服務者也看準這一點,進行要挾、實施詐騙。在很長一段時期中,大學、科研機構以及社會輿論都清楚地知道代寫論文市場的存在,但是,卻把主要責任歸於提供代寫論文的機構與寫手,而沒有追究花錢請人代寫論文的人員。

今年,這種情況有了轉變,已有大學認定這屬於學術不端行爲,對花錢請人代做畢業設計的學生做出處理。就如在考場上去偷看他人的試卷,即便沒“成功”,這一動作本身已經屬於作弊了,就要按作弊進行處理。帶手機等違禁物品進考場被認定爲作弊行爲,也是按照這一邏輯做出的規定——不想作弊,帶手機進考場幹什麼?

因此,對購買“高考詐騙”服務的家長與學生也應追究責任,不能因他們也是“受害者”而加以縱容。當然,爲了避免一些家長因不懂高考政策、規定而被騙,要加大政策宣講和信息公開的力度,推進招考公開透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