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繳翼飛

6月6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有關情況。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會上表示,十年來,中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形成了支撐發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創新發展新的戰略格局。

科技部數據顯示,十年來,我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強度從1.91%提高到2.44%,接近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基礎研究經費是十年前的3.4倍,達到歷史最高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王志剛表示,高質量發展最主要的特徵之一是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科技要在產業、企業、區域、重大工程、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着力發揮作用。要發揮科技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作用,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源頭供給、科技支撐和新的成長空間。

在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發揮科技“無中生有”的作用,以新技術帶動新產業。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培育了智能終端、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產品、新業態。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二,技術突破打通了新興產業的一系列堵點,太陽能光伏、風電、新型顯示、半導體照明、先進儲能等產業規模也居世界前列。

在助推傳統產業升級方面,持續20多年“三橫三縱”技術研發,形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較爲完備的創新佈局,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立足我國“以煤爲主”的能源稟賦,加快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研發攻關。連續15年佈局研發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高效發電技術,供電煤耗最低可達到264克每千瓦時,大大低於全國平均值,也處於全球先進水平。目前,該技術和示範工程已經在全國推廣,佔煤電總裝機容量的26%。

支撐重大工程建設方面,特高壓輸電工程、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復興號高速列車投入運行,這一系列重大工程都是由重大技術突破帶動形成。研製成功“深海一號”鑽井平臺並正式投產,標誌着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進入1500米超深水時代。

在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企業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達到76%以上,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和製造業企業的100%。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十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研發投入佔全國企業投入的70%,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億,增加到2021年的2.3萬億。在上海證交所科創板、北京證交所上市的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過90%。

在促進區域創新發展方面,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引領輻射作用不斷增強,三地研發投入佔全國30%以上,北京、上海技術交易合同額中,分別有70%和50%輸出到外地,這就是中心輻射帶動示範作用。169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1/3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人均勞動生產力爲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人數佔全國比重9.2%。今年1-4月份,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13.7萬億元,同比增長7.8%,表現出較好的增長勢頭。

在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方面,2021年研發人員總量預計爲562萬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穩居世界第1位;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預計提高到75.3人年。

“人才強、科技強,是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前提,是高質量發展最持久的動力和最重要的引領力。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王志剛指出,十年間,科技體制改革都是圍繞人來進行的,而且更加重視人才的“第一資源”作用,堅持以改革促創新,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引進體制機制更趨完善。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協力攻堅突破了載人航天、衛星導航、深海探測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還創辦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領軍企業,爲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瓶頸制約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志剛強調,我國科技創新在原創能力、高端人才、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還有不少短板弱項,既要抓住重要發展機遇,也要應對一系列風險挑戰。下一步,將加快強化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技術創新一體化佈局,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塑造更多發展新優勢,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