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 北京報道 在我國“雙碳”目標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實施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碳合作已有初步探索。

今年3月,廣州碳交所與香港交易所宣佈簽署合作備忘錄,積極探索在碳金融領域的合作。同月,由香港證監會和香港交易所,以及香港金管局等多機構組成的跨機構工作小組發佈了香港碳市場機遇的初步評估報告。

近日,針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合作前景,彭博亞太區總裁李冰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作爲中國經濟體量最大、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大灣區是中國碳市場發展的“排頭兵”。

李冰表示,廣東、深圳分別是全國最早試點碳排放交易的省市之一。深圳碳市場的流動性居全國試點碳市場首位,而廣州碳交所交易規模則長期居全國各試點交易平臺首位。推動大灣區碳市場合作方案不僅具備可行性,更能創造出大灣區與中國碳市場的多贏結果。

香港在大灣區碳市場合作中優勢明顯

大灣區被視爲中國碳市場發展的“排頭兵”,香港的多方面優勢得以在大灣區合作中凸顯出來。

李冰向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在推動大灣區合作的背景下,香港可以充分抓住中國乃至全球低碳轉型的發展機遇,鞏固自身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並有望在未來成爲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

在此之前,香港與內地在金融領域早已達成滬港通、深港通等多項深度合作成果。李冰認爲,放眼未來,香港立足大灣區,將在向中國碳市場引入國際投資者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不過,中國碳市場的發展壯大不能僅限於此,還需要更多元參與者的加入。李冰提示,其中,引入金融機構以發展碳金融的選擇勢在必行,風險管理需求會隨這一舉措有所提升。

碳權和配額的相關金融衍生品在對沖排放成本發揮重要作用,香港以數量衆多、經驗豐富的金融機構著稱,在這一方面同樣優勢顯著。 

“大而年輕的中國碳市場在創新方面亟待提升。”李冰認爲,大灣區可以藉此機會成爲創新型產品和金融科技的試驗田。

自去年7月啓動以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成爲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碳市場。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預測,隨着參與行業和企業的增加,到2025年,中國的碳排放交易量將達到 78億噸,較2021年增長超過70%。

隨着“雙碳”戰略的逐漸落實,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優化已然成爲國家戰略發展重點。碳市場在疫情後基建投入加大的情況下,也需要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

李冰表示,僅有現貨交易的碳市場無法滿足綠色轉型的要求,市場需增加更爲豐富的交易工具和產品。在這一背景下,香港可以充當碳交易指數等內地碳產品的試驗場,爲內地的市場參與者提供重要反饋。

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大灣區碳市場合作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帶動全國碳市場的發展。”李冰表示。

首先,詳細的排放和定價數據的需求必不可少,碳交易系統的發展也需完善,此二者正是碳交易市場的穩健發展的基石。

其次,資訊、分析、淨零及碳抵消工具等也要進一步優化,它們將要成爲大灣區碳合作開展的重點。

就目前而言,香港、深圳以及廣州基礎設施相對領先,國際經驗積極借鑑。在強強聯合的情況下,多方合作可以建立起更健全的體系,比如支持碳產品上市和交易、交易後結算登記、信息收集和傳播以及參與者的連通等。

李冰還指出,提升碳市場影響力的關鍵因素,即提升資訊和數據透明度,完善交易和結算等基礎建設,以此打造通暢的交易渠道,完善風險管理將能吸引更多類型參與者。

(實習生李博洋對本文有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