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何芙蓉

6月2日,美團公佈2022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

財報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美團營收462.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在宏觀種種不確定因素之下,增速仍高於市場預期。一季度經調整淨虧損36億元,上年同期經調整淨虧損38.9億元,虧損面同比收窄7.8%。

該季度,疫情再次成爲影響美團各業務增長的最大變量因素。

餐飲外賣、到店酒旅作爲美團的基本盤,在疫情的衝擊下履約能力受到巨大考驗。另一方面,爲消費者提供日常生活物資的美團買菜、美團閃購等即時配送業務卻逆勢而上,增長勢頭良好。

包括美團買菜、美團閃購、美團優選等在內的新業務一度讓美團陷入虧損,如今虧損收窄其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也開始被釋放。

整體上看,今年Q1美團多元的業務線條基本能兼顧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消費需求,其各業務之間的互補效應被進一步突出。但業務多元化的同時並未脫離“本地生活”和“零售”這兩個基本框架,相對於重規模的橫向擴張,美團選擇做深做透。

GTV隱去背後

值得注意的是,在 6 月 2 日發佈的今年一季報裏,美團不再披露從上市之初就開始公佈的季度外賣交易金額和國內酒店間夜量數量。美團方面表示,從本季度開始將不再披露餐飲外賣這一細分市場的GTV,因爲從業務管理的角度來看,訂單量是更值得關注的指標。

今年一季度,美團餐飲外賣、新業務、到店酒旅等主營業務所產生的營收分別爲241.57億元、145億元、76.12億元。餐飲外賣影響着美團的基本盤——超一半以上的營收都由其產生。

因此,餐飲外賣的整體營收增長趨勢與美團總營收變化趨勢幾乎一致。美團外賣自去年一季度達到增長的最高峯,而後持續下行,今年一季度營收增速回落至17.4%。

餐飲外賣作爲美團的成熟業務,增速下行似乎並不意外。在行業整體增長飽和之際,市場也悄然從規模擴張階段切換到追求質量增長的階段。

參考電商行業阿里京東拼多多等企業的發展脈絡,同樣有跡可循,他們均在發展中隱去或者改變了自己GMV的披露方法。GMV更多的是作爲企業在擴張階段的一個規模和同行對比的衡量標準,在業務走向成熟後將其作爲增長指標的意義並不大。

數據顯示,美團餐飲外賣業務在今年一季度的交易筆數達33.6億筆,經營溢利同比增長41.3%至15.77億元;經營利潤率提升至6.5%,去年同期爲5.4%。在規模增長趨緩的情況下,外賣業務的利潤率正在走高,精細化運營成效初現。

美團在財報中披露,今年第一季度,季度交易用戶數及交易頻次均同比增加,尤其是中高頻用戶的交易頻次增速超過平均水平。

首先是春節期間,在“就地過年”的倡導下,美團增加了提供年夜飯的商家數量以拓寬消費選擇,讓人們能在爲家庭聚會和慶祝節日訂外賣時享受便利性及多樣化。因此,高訂單價格的訂單在總訂單量中的佔比有所提升,飲料和甜點等新品類在節日期間尤爲受歡迎。

而後疫情反覆,城市線下餐飲暫停堂食,以及居民外出就餐受到限制,因此對外賣的需求被明顯放大,即時履約的消費習慣也在同步加速孵化。諸多高品質餐廳或老字號在特殊時期也選擇上線外賣,加之外賣履約能力的提升,美團外賣也因此積累了一批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的優質消費者。

2021年,美團外賣騎手成本達682億元,而全年餐飲配送服務收入爲542億,意味着過去一年美團在花錢補貼配送。美團的配送網絡和運力能力已經毋庸置疑,但餐飲外賣的高頻低客單價屬性並未讓其運力能力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反而拉低了盈利水平。

相較盈利,疫情之中,美團的“保供”價值顯然高出不少。

隨着疫情常態化,外賣通過線上渠道爲消費者的日常所需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時連接成千上萬的餐飲商家和騎手,這項業務的正外部性在這兩年的特殊時期下進一步凸顯,美團外賣在提升經濟能力的同時社會效益也在同步放大。

例如,在此次上海疫情中,美團推出社區團餐服務及“應急幫手”服務,滿足特定人羣的生活需求。提供佣金返還、免費“外賣管家服務”及免費智能運營設備,以幫助商家,尤其是中小型商家度過困難時期。

美團外賣業務正處於一個過渡期,告別以補貼換規模的擴張期,進而更加註重健康增長與社會效益的長效價值。

基本功裏創新

新機會不一定會帶來新增長,尤其在中國電商用戶見頂的當下,13億人對整個行業來說,都不夠用了。這樣的背景下,還在過度關注用戶增長,也不合適。用戶增長是一個系統問題,行業共同面臨的課題是:純粹追求規模的時代確實已經過去了。

2021年的互聯網行業來到了一個分界點,在此之前各企業普遍追求橫向擴張,而今均統一的將目光聚焦到核心業務的長期價值提升上。美團也不例外。

去年9月的美團戰略會議上,王興首次對外提及公司戰略爲“零售+科技”,將零售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告別曾經以“喫”爲核心的“Food+Platform”模式,其中美團大部分的新業務都被包含在這一戰略之中。

最新財報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美團“新業務及其他”營收145億元,同比增長47%;經營虧損繼續收窄至90億元,經營虧損率降至62.3%。

美團新業務管理層在2021財年財報電話會已經表示,未來在新業務上會着手提升經營效率及單位經濟效益。顯然,美團對新業務的佈局也將走上降本增效之路,業務重心也將從拉新與擴張轉變爲追求經濟與社會價值兼顧。

美團將基本功複用,從“喫”延伸至零售領域,並不斷提升科技能力,增強履約效率。其“零售”的屬性也正促使着美團在扮演“生活小幫手”角色時更深入的滲透至用戶日常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

以美團閃購爲代表的即時零售,複用的是外賣業務的基本功。

疫情的反覆加速了中國消費者對於“萬物到家”的即時消費需求,消費者急於囤積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除餐飲外賣外,日用百貨、酒水零食、藥品、品牌化妝品,以及數碼產品等各類即時零售需求均大幅增長。在此帶動下,隸屬於美團新業務的閃購業務持續增長,用戶數及交易頻次雙雙突破,一季度訂單量同比增加近70%。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傳統的物流網絡在滿足用戶需求時受到了一定限制,更多消費者轉向本地即時交付的零售服務。尤其是在堂食和外賣受影響的地區,美團閃購提供的即時零售服務在滿足日常需求方面發揮了更大作用。以上海爲例,美團閃購在3月21日後的一週,日均訂單量和GTV分別比2月最後一週激增約80%和290%。

目前,美團閃購已覆蓋全國2800多個城鎮,不僅爲數億消費者提供30分鐘“萬物到家”的零售服務,也成爲線下門店拓展商業半徑、抵禦疫情的核心手段之一。

疫情催化了消費者對於即時零售的依賴,閃購作爲美團從餐飲外賣到更多即時配送品類的自然延伸,對於美團擴張零售品類、提升客單價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美團也在不斷提升配送網絡的科技能力,自動配送如同美團的另一個即時配送網絡。

最新財報信息顯示,美團繼續深入推進“零售+科技”戰略,持續加大關鍵領域科技研發投入,單季研發支出同比增長40%至49億元,企業研發費用佔收入比接近11%。

今年疫情期間,美團自動配送車參與了上海瑞金醫院、復旦大學、方艙醫院以及綠洲康城、康城半島等15個社區的抗疫保供工作,爲社區居民、學校師生、醫院醫護人員等配送生活物資,並支持了醫院內部核酸檢測樣本、醫護物資等貨品的配送工作。

近期北京疫情,除了保持在北京順義常態化運營的50多個社區持續提供生鮮果蔬配送工作外,同時還配合當地社區,爲數個封控區提供物資配送服務。

在具有高傳染風險的特殊場景下,自動配送車作爲人力配送的補充,不僅減輕騎手和志願者的配送壓力,同時也降低了傳染風險。

數據顯示,從4月初到5月24日,美團自動配送車共完成了超過70萬筆訂單;自2020年初以來,美團自動配送車共交付近220萬筆訂單。

無論是零售業務,還是科技。美團仍然在走的是自己的老路,即用長期耐心“苦練基本功”,換取未來。

耐心與信心,核心與邊界

自美團業務涉足衣食住行各類形態以來,就被外界貼上了“無邊界”擴張的標籤。

但大多數不知道的是,王興在對“邊界”的完整表達是: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關注核心。

經過兩年左右的發展,美團新業務逐步與其基本盤業務相耦合,通過供應鏈、運力網絡等聯動複用,助力提升內部單位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進一步滿足了用戶日常生活中的更多個性化需求。

美團與國內其他互聯網企業相比,具有更強的本地屬性,它的主要聚焦點都是圍繞着本土零售市場與消費者做文章。在國內市場增長飽和的大環境下,阿里、字節等企業紛紛在海外市場尋求增量,美團仍然立足國內,選擇的是一條將存量放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美團CEO王興在此次財報中表示,“作爲一家紮根中國的高科技零售企業,美團會繼續堅定圍繞‘零售+科技’戰略,堅持創新驅動,提高供給質量,爲中國零售行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壯大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持續爲商戶、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爲中國經濟穩增長多做貢獻。”

從這個角度,美團新業務的“新”並未越過本地和零售的核心。

不過,在疫情等衆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如今新業務持續投入且還未扭虧,美團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持續承壓。新業務帶來新增長的同時,虧損仍在持續。

今年3月,王興曾在一次內部會議中提出了一個假設,即如果未來三年,美團沒有任何收入,企業依然要維持運行,現金流情況會是怎樣?降本增效、提升單位經濟效益等或許都是美團針對這一問題做出的實際反饋。

美團內部經常會說“對未來有信心,對現在有耐心”。若將時間拉長,如今的美團或許正處在另一個新的起點。

仍居一線的王興對三年後的美團仍然抱有諸多憧憬。不僅是管理組織能力要達到新高度,在他的設想裏,2025 年的美團外賣能做到1天1億單,2026 年閃購能在萬億零售市場中佔據 4000 億份額。

更長遠地看,到店餐飲能實現每天有1億人使用美團團購去店裏喫1頓飯;科技要能服務、推進,甚至引領業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