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理化所利用量子化學機器學習,熒光分子合成成功率75%

近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化學家展示了一種新型分子設計策略,通過結合機器學習和量子化學方法,製造了六種熒光化合物。

新的分子設計方法預測了8種化合物會發出熒光,其中6個在紫外線照射下會發出熒光(圖中顯示了5個),包括一種以前沒有報道過的化合物(未在圖中顯示),圖片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

在熒光分子實驗中,前述方法合成目標分子成功率達75%,有望大幅節省在實驗室中製造和測試化合物的時間。

傳統的分子設計方法是先從一個性能接近理想的分子開始,然後通過實驗,反覆試錯來改進分子。這樣的方法不僅耗時,並且存在偶然性,無法保證最終得到的分子就是最佳分子。

長期以來,化學家一直想要扭轉前述情況。他們希望能夠從期望的分子特性出發,搜索所有可能的分子,並找到符合要求的分子。但可獲得的數據中,僅包含所有分子的極小一部分。

圖片來自《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此次,日本理化學研究所高級智能項目中心Masato Sumita和同事展示了一種新的策略,使搜索全部分子成爲可能,並且不需要單獨製造每種化合物。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前述團隊使用了一種全新的分子發生器,其利用機器學習來根據所需特性,給出可用分子的建議。然後,通過執行量子化學計算的模擬器來預測分子特性,並在指定計算時間內循環重複這些步驟,以找到符合條件的分子。

爲了證明前述方法是否有效,研究小組通過該方法來尋找能發出肉眼可見波長熒光的分子。經過五天的數字運算,計算機得出了3600多個候選分子。團隊挑選了其中八種進行合成,發現其中六種是熒光的,其中包括一種從未報道過的熒光化合物。

“這是首次將新分子發生器與量子化學計算相結合,以用於發現熒光分子。”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化學家Masato Sumita說道,“我對這種方法的高成功率感到非常驚訝。當我們在實驗室進行分子合成時,8個候選分子中有75%發出了熒光。”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高級智能項目中心化學家Masato Sumita,圖片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

尋找熒光分子是對前述方法的嚴格測試。因爲與光吸收等更簡單的分子性質不同,熒光是一種光致發光的冷發光現象,包含多步驟的過程,因此很難從分子結構上進行預測。

未來,前述團隊打算將機器學習和量子化學相結合的新方法,應用到研究其他化學性質上,並試圖用其同時優化多種化學特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