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王帆

6月8日,全國高考已經進入第二天。

在高考結束後,一些考生還將繼續參加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以及內地(大陸)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以下簡稱“中外合作大學”)組織的入學測試,入學測試成績連同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一起計入綜合評價,進入到後續的高考錄取環節。

截至目前,教育部批准的且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共有9所,分別爲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崑山杜克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上海紐約大學、溫州肯恩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

其中,西交利物浦大學今年在廣東省、江蘇省的自主評估測試,擬定於6月11日至13日進行,包括筆試和麪試;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的廣東省綜合評價錄取入學測試將於6月18-19日進行,將採用“雙機位”網絡遠程線上的方式進行。

對於高中生而言,中外合作大學提供了一種介於就讀傳統公辦大學與出境留學之間的新選擇。與傳統公辦大學相比,國際化是中外合作大學最顯眼的標籤,這體現在多個方面:引進的大多是境外大學的理念、資源;擁有一定比例的外籍教師;主要以英文授課(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一部分爲俄語授課);學生能夠參加大量的國際活動,包括競賽、交流等。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向記者表示,中外合作大學,連同新型公辦大學、高端民辦大學等不同類型高校的出現,使得中國的高等教育格局發生了新變化,不再是“千校一面”。

過去幾年裏,轉投中外合作大學,正在成爲一部分高分考生的選擇。6月8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瞭解到,近年來學校在廣東省的綜合評價錄取入學測試報考人數穩中有升,今年報名人數再創新高,比去年增長了40%。

僅憑高考成績也有機會報考

4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發佈了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山東和福建6個地區的綜合評價招生簡章。根據簡章,考生的綜合評價成績=高考成績(含政策性加分,佔比60%)+入學測試成績(佔比30%)+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佔比10%),學校依據考生志願,按考生綜合評價成績從高到低擇優錄取。

這被稱作爲“631模式”,是諸多開展綜合評價選拔方式的學校普遍採取的計分比例,但不同的學校在不同省份的計分方式也略有差異。

譬如,西交利物浦大學今年在江蘇省的綜合評價招生,高考投檔成績佔60%,自主評估成績佔40%;崑山杜克大學則採用“541模式”,即高考成績佔50%,學校自主綜合評估佔40%,包括對申請材料的全面評估以及申請學生的“校園日活動”表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佔10%,如果學生所在地統考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或學業水平考試所有科目均以合格/不合格呈現,則自主綜合評估的權重以50%計算。

當前,中外合作大學的綜合評價錄取招生已經過了報名截止時間,如果今年的考生錯過了報名,僅參加了高考,是否還有機會報考?

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一些中外合作大學除了在部分地區採取綜合評價測試錄取方式外,在很多地區仍然採取的是高考選拔招生方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瞭解到,過往的考生,一部分是提前就對中外合作大學有明確的瞭解,報名綜合評價測試,最終錄取,也有一部分是填報高考志願時才發現有這樣一種選擇,恰好分數也符合要求才決定報考。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一名湖北籍學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她當年的高考分數原本可以報考像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這樣的985高校,但最終因爲希望可以獲得更加國際化的視野,選擇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從廣東省的情況來看,截至2021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錄取分數線已經連續6年成爲廣東省內院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2021年,該校在全國 23個省(市、自治區)共錄取1308名內地本科生,其中通過普通提前批錄取470人,通過綜合評價錄取802人,外語類保送生28人,藝術類考生(音樂類)錄取8人。

一所中外合作大學的老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相較於一些傳統公立大學,中外合作大學的招生人數普遍較少,這一定程度導致了平均錄取分數較高。客觀來看,中外合作大學近幾年來的確在生源質量、影響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總體仍然處於爬坡階段。

過去兩年增設了自主招生

2020年和2021年,因爲疫情的影響,部分獲境外大學錄取通知的中國學生無法按預期時間出境開展學習。爲了解決這一羣體學生的實際困難,教育部允許他們在一定條件下轉入部分國內中外合作大學完成學業。

這也被稱作“自主招生”,一般在8月啓動,不納入國家統一招生計劃,不佔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標,對高校其它各類招生不產生影響。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2020年的自主招生主要招收的是當年出境受阻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但有不少諮詢者都在問,已經在境外就讀了一段時間,是否還可能“迴流”?

2021年,經教育部批准的幾所可自主招生的中外合作大學,大多面向非應屆學生開通了申請通道。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此前的規定,學生想要進入中外合作大學就讀,前提是必須要經過高考,這也導致國際高中的學生,此前鮮有進入中外合作大學就讀的。過去兩年的自主招生,則爲他們提供了一條新通道。

但當前的學位制度依舊存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中外合作大學的增額自主招生提供了一種途徑,把學生錄取到“外方”大學,但是在中國的校園裏學習,最終授予的是合作辦學的“外方”學位。

以西交利物浦大學爲例,通過高考升讀的學生,未來畢業時可同時獲得西交利物浦大學學士學位證書(中國教育部監製),以及英國利物浦大學學士學位證書(由英國利物浦大學直接頒發,中國教育部認可)。而通過自主招生升讀的學生,畢業時僅可獲得英國利物浦大學學士學位證書。

但“迴流”仍有不小的熱度。席酉民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2020年的增額招生情況,“我們開放了一百多個指標,而且錄取條件是學生們已獲世界排名(QS)前150位大學或前50名專業的正式錄取通知書,結果有3000名左右的申請者,在這種壓力下我們不得不擴大計劃,錄取了500名。”

另一所中外合作大學的人士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過去兩年的自主招生競爭非常激烈,基本上是十餘個人競爭一個名額。他同時表示,今年的自主招生情況,還有待教育部的進一步安排。

在教育界人士看來,中外合作大學的自主招生是出於應對疫情的考慮,應該更多地解讀爲滿足多元化需求,但同時這也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方法”。宜校創始人肖經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的確爲拿到境外大學offer的學生轉到中外合作大學就讀提供了一個新渠道,但它並不是常規性的,當疫情好轉之後這個政策是否還會持續,還需要打個問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