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6月9日訊(記者 陳俊嶺)“關於萬科,持倉成本25.2元,18元賣出,持有2年半左右,虧損28.6%。”在“怒斬”萬科兩天後,價值投資人梁孝永康再次發文反思。

騎行、看書、玩盆景……過去幾年,梁孝永康在投資閒暇之餘,也做着和很多價值投資者一樣的愛好,看似對投資漫不經心,卻奢望“不但要賺公司的錢,還要賺市場的錢”。

回顧過去十年的操作,梁孝永康的重倉股幾乎是清一色的“白馬股”。至於投資的斬獲,他也不諱言——“前幾年買啥漲啥,錯把運氣當實力。後幾年有些股票漲,有些股票跌,基本就沒賺到錢了。”

偏好低估值“白馬股”,持股萬科兩年半虧3成

回顧自己十年來的投資操作,梁孝永康稱,既有萬科、格力、茅臺、愛爾等“白馬股”,也有興業、民生等低估值銀行股。有些可能想不起來了,但基本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

“我在這些公司裏面不斷切換,雖然不像短線操作那麼頻繁,但基本持股時間也就2-3年,最長的應該是福耀和格力,拿了5年左右。和短線投機比起來,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談及持股時間,梁孝永康稱。

至於投資斬獲,梁坦言“最開始的幾年賺了幾倍的利潤,因爲那幾年這些公司基本都在上漲,買啥漲啥,錯把運氣當實力。後面這幾年有些股票漲,有些股票跌,基本就沒賺到錢了。”

如果十年前把上面所說的所有股票買入一直拿着不動,投資收益率應該也比現在好。如果集中於茅臺,五糧液這些公司一直拿十年,那就要好太多。

爲什麼要換來換去呢?梁孝永康解釋稱,比如他曾在100多就買了茅臺,漲到300多就賣了,覺得漲這麼多,應該要調整一兩年。那這一兩年把錢放在茅臺上豈不是浪費時間?於是就換了其他公司。

這個公司漲一波,就換更低估還沒漲的,這樣循序操作,梁孝永康覺得這樣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覺得通過自己的操作,可以喫到大多數公司上漲最好的一段行情,覺得自己可以戰勝市場。

只是相對於短線的人,梁孝永康也有所區別。首先,他換來換去的都是多年來一直研究的公司,公司質地也都不錯;其次,他持有的時間一般也不會很短,除非剛買入就大漲。

曾醉心研究市場波動,頻繁操作致“虧錢結局”

梁孝永康給自己的投資風格定位爲:“不但要賺公司的錢,還要賺市場的錢”。一開始那幾年,效果還真不錯。後來他發現了——低估的不漲了還下跌,而估值高的更優秀的公司還在繼續漲。

比如,價格便宜的6分公司,和價格稍貴的9分公司,短期可能區別不大,但時間拉的越久,兩者創造的價值會拉開很遠。價格最終會和價值相匹配,所以長期來說,更優秀的公司,會更有上漲的後勁。

“我因爲貪婪,覺得自己可以把握住節奏,覺得自己可以用聰明去挑戰市場。因爲市場看起來好像沒啥厲害的,覺得裏面有規律可循,於是就醉心於研究市場波動的規律。”梁孝永康反思稱。

梁孝永康一開始也是如此,研究了3年的技術,頻繁操作,最後以虧錢結局。好在那時候沒什麼錢,所以虧的也不多。後來看了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他纔開始認可了價值投資。

其實,什麼是優秀的公司?什麼是最好的生意?梁孝永康早就明白了,爲什麼不拿着真正優秀的公司?他認爲,本質還是因爲貪婪,覺得可以賺得更快,賺得更多。

這一策略,一走就走了十年。最後結果告訴梁孝永康,他並沒有能賺到市場的錢,反而做得更多,賺得更少。他想,如果未來十年,繼續走之前的策略,大概率還是會賺得更少,而且做得更多、更累。

“人不怕不努力,就怕一直在做錯的事情”

投資之餘,梁孝永康也有其他的愛好:騎行、看書、玩盆景。在騎行長征回到長沙後,他的心也處於很靜的狀態,就開始思考、回顧了這些年走的路,做了一次深刻的總結和覆盤。

“十多年前,那時候我一無所有,人生處於最黑暗的時刻,我在長沙思考了三年,確定了我一生的路線,一直走到現在。這次又回到長沙反思總結,不僅僅是投資,很多其他事情我也在總結。”他稱。

梁孝永康自稱是一個專心做事的人,不懂人事,孤高自傲。隨着經歷的越多,遇到的人事問題也越來越多,心中就產生很多疑惑,對人的思考也多了起來,但是一直沒有去系統的總結。

人到中年,正是承前啓後之際,有了一定的經驗,也有了一些得失,但後面的路還很長。在此時,做一些深度的思考和總結,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一步步去做核心的事情,做有效操作,才能越來越好。

“人不怕不努力,就怕一直在做錯的事情。”他反思稱,如果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做對的事情,做核心的事情,人生就會越來越好。

在梁孝永康看來,做對的事情,就和買對的股票一樣,短期可能看不出效果,但是時間拉長,就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了。最後,他也不忘提醒投資人,每個人的思路和情況都不一樣,切勿抄作業。切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