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尤方明

6月以來,全國疫情形勢相對趨穩。

與此同時,在全國多地進行的常態化核酸檢測出現了動態調整。浙江、河南的多個城市在5月底、6月初啓動常態化檢測;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放寬了檢測頻次要求;有地方嘗試通過“免費”轉“自費”的方式執行常態化檢測;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省份則對來自低風險地區的人員車輛不再查驗覈酸陰性證明。

隨着常態化檢測的大範圍鋪開,也有不少問題漸漸顯露。採樣點排隊時間過長、秩序混亂、開放時間不合理、掌上查詢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等情況給羣衆帶來了諸多不便。隨着採樣量的激增,採樣能力與檢測能力的提升,也成爲了各地所面臨的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常態化檢測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動態清零”,因此最重要的是確保檢測結果的質量。另外,要通過採樣點科學合理佈局、動態調整採樣點開放時間、加強信息化建設等方式爲羣衆做好公共服務,相關工作不能只浮於形式。

針對核酸檢測質量安全問題,在6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指出,國家衛生健康委將進一步加強核酸檢測機構監管,從審批准入、質控質評、日常監管以及懲罰退出等全流程保證核酸檢測質量。

發佈會上,國家衛健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明確表示,低風險地區、低風險人羣和長期居家人羣,沒必要頻繁地進行核酸檢測。核酸檢測的重點應該放在高風險人羣和高風險崗位的工作人員,以及有疫情的地區。

“沒有發生疫情、也沒有輸入風險的,查驗覈酸不應成爲常態”

縱觀全國常態化檢測的進程,浙江、河南的多個城市在5月底、6月初加入了檢測行列。浙江方面,嘉興、紹興、台州、舟山、湖州等地相繼宣佈於5月底、6月初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頻次爲3天1檢至7天1檢不等。

河南在6月以來,已有鄭州等6個地級市宣佈在主城區範圍內開展檢測,其中漯河檢測頻次爲4天1檢。

有城市放寬了常態化檢測的頻次時限。北京,上海,浙江杭州、寧波,江蘇鹽城、蘇州,廣東深圳、珠海,湖北武漢等地已將頻次由2天1檢調整爲3天1檢。相應的,市民出行所持陰性證明時限也調整爲72小時以內即可。部分地區若市民在7天內不進行核酸檢測,實行健康碼“彈窗”,屆時無法在常態化採樣點進行採樣,需前往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進行採樣。

在前述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表示,北京做出頻次調整的原因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奧密克戎變異株平均的潛伏期在3天左右,72小時之內的核酸檢測可以發現潛在的感染者;另一方面,也是爲了降低居民核酸檢測的頻次,儘量減少疫情防控措施給市民帶來的負擔,儘量減少對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產生的影響。

亦有地區在特定情況下不再查驗覈酸陰性證明。江蘇、安徽取消低風險地區貨運車輛防疫通行限制,在各高速公路出口不再查驗48小時核酸檢測證明。

6月2日,江西宣佈,核酸檢測結果全國互認通用。低風險地區和無本土疫情的縣(市、區)之間人員(含各類學生)可以自由有序流動,不再查驗覈酸檢測陰性證明,不再實行核酸落地檢。

6月7日,浙江發佈通知,省外中高風險地區所在設區市來浙返浙人員,倡導其在來浙首站進行免費的“核酸+抗原”雙檢測,抗原檢測陰性後即可自由流動。省外低風險地區人員無需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即可來浙返浙並自由流動。實行核酸檢測結果全國互認通用。6月8日,浙江發佈再發通知,對上海市中高風險地區所在鄉鎮(街道)或7天內有本土社會面陽性病例的鄉鎮(街道)來浙返浙人員實行“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觀察”,上述區域所在區實行“7天日常健康監測”,對上海市其他地區來浙返浙人員實行“7天日常健康監測”。

廣東方面,廣州、湛江、東莞、佛山等多地已對離開當地人員(除進京人員)不再查驗覈酸陰性證明。

在前述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指出,聚集性疫情發生以後,要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科學確定制定核酸檢測策略,劃定核酸檢測的範圍和頻次,避免盲目地擴大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的範圍。

其中,封控區應該在24小時內完成首次全員核酸檢測,管控區要在48小時內完成首次全員核酸檢測。中、高風險地區和封控區、管控區人員不得外出,但是疫情發生地的低風險地區和防範區確需出行的,需要持48小時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各地可以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進行調整。

“沒有發生疫情,也沒有輸入風險的,查驗覈酸不應該成爲一種常態。”賀青華說。

便民利民有待摸索

爲支持常態化核酸工作,各地相繼構建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但在實際運行中,已有不少問題顯露。

首先是採樣點排隊時間過長的問題。在6月2日,上海市疫情防控核酸篩查專班負責人夏科家在新聞發佈會上向市民致歉,稱由於有的採樣點未開放、有的採樣點位的服務時間較短、採樣工位未開足等問題,造成部分核酸採樣點排隊時間長。下一步將通過加密採樣點位、增加採樣工位、延長服務時間等措施加以改進。

端午節後,家住上海徐彙區、楊浦區、寶山區的多位市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所在小區已設置核酸採樣點,排隊時長較節前大幅縮短,同時社會面上的採樣點依然保留。

關於減少羣衆排隊時間,一位地方疫情防控指揮部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要考慮採樣點的科學合理佈局。“不能簡單機械地按照步行15分鐘的距離佈置點位,在人流量小的郊區,如果安排多餘的採樣點,就會導致採樣力量被閒置;大型小區、工作單位、園區等場所如果採樣點設置較少,就會出現‘排隊長龍’。因此要根據人口密度、交通運輸條件、採樣人力物力儲備情況等因素來綜合考量。”

許光建則表示,各城市應就採樣圈建設的經驗進行及時溝通交流;政府也不妨組織實施羣衆滿意度調查,觀察滿意度高的點位爲何受歡迎,滿意度低的點位有哪些不足,便於進一步的服務優化調整。

許光建還強調,決策者應當進行實地調研走訪。據他觀察,有些點位由於缺乏行道樹等遮擋物,羣衆需要在酷暑下排隊,自然不願到此檢測。如果能夠搭建涼棚,也可起到一定的分流效果。

一位不願具名的公共衛生學者建議,有條件的單位可在單位內部設置採樣點位,減輕社會面採樣點的壓力。

許光建說,針對孕婦、高齡老人等行動不便的特殊羣體,或可開設綠色通道,無需排隊等待,即來即檢;亦可由社區、街道組織人手,提供上門採樣服務。

深圳是全國範圍內最先探索常態化檢測的城市。早在4月,深圳市民便可在掌上查詢常態化採樣點的實時狀態,包括具體地理位置、擁擠程度、開放時間、面向人羣等。多位深圳市民告訴記者,運行兩個多月來,系統顯示信息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

前述公共衛生學者表示,深圳經驗也提示其他城市需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信息化技術夯實公共服務體系。同時採樣點也可依託基層政權組織的力量實時覈對、更新信息,確保上傳到信息系統的內容準確無誤。

另外,有的地方採樣點開放時間和居民上下班時間重合,給居民帶來不便。許光建提出,應當兼顧採樣人員的工作時長與居民的實際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譬如爲了便利上班族,地鐵口、社區內的採樣點可以延長開放至21時;一般的採樣點(如設置在公園、停車場等場所的點位)可按照正常的上下班時間開放,滿足其他人羣的檢測需求。

亦有居民反映,存在採樣點因檢測試劑不足而被迫提早結束檢測的情況。夏科家在前述發佈會上回應,要求各採樣點應當嚴格按照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操作指引要求,配備足量的採樣管、口咽拭子、人員防護用品、消毒用品、垃圾收集設備、生物安全轉運箱等物資。採樣點工作人員如發現人流量超出了物資儲備量的時候,應當及時通過應急處置機制,提前做好後續物資的調劑和補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同時注意到,有部分城市以採樣時間作爲羣衆出行的憑證,而非檢測結果出具的時間。在許光建看來,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進行常態化核酸檢測的初衷是及早發現潛在的感染者,如果羣衆僅憑採樣記錄便可出行,卻不知道檢測結果,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傳播風險。根本舉措是提升城市檢測能力。”

填補採樣檢驗缺口

從前述問題可以看出,不少地方在覈酸採樣檢驗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缺口。

“核酸檢測工作在先期已經擠佔了常規的診療服務資源,亟需社會力量經培訓後擴充採樣隊伍。”前述公共衛生學者表示。

已有多地衛生健康委或公立醫院通過勞務派遣形式招募採樣人員。記者向以上單位諮詢時得知,應聘者數量仍是寥寥。

採樣人員難募,已有地方將門檻進一步放低,不硬性要求應聘者具備衛生專業背景,面試合格者需進行核酸相關理論和技能培訓,經考覈合格後便可持證上崗。

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福建、山西等地則組織藥店承接採樣任務。在受訪專家看來,這一做法具有可及性強、培訓成本低等優勢。不過對於藥店正常經營帶來的影響,應當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予以補償。

在採樣人員之外,常態化採樣點也需要人手進行服務保障工作。在北京,中介商負責人李偉告訴記者,每個採樣點都需要配備人員來進行秩序維護,人員數量由政府根據採樣點的人流量確定。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手,那麼採樣點就不能投入實際運行。

李偉說,這部分人員的招募情況較爲順利,通常是以日結的方式進行報酬結算,同時提供喫住。有不少先前從事餐飲、保安、旅遊行業的人員對此很感興趣。

同時,爲進一步提升檢測能力,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馬曉偉在5月16日撰文指出,以可移動檢測力量爲重點,加強公共檢測實驗室、城市檢測基地、第三方實驗室建設。

一位公立二級醫院院長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檢測實驗室的運行情況。“一般每臺PCR分析儀可同時上機檢測的標本量是93管,每批次檢測時長最快需要4小時,24小時可進行6批次檢測,也就是每臺儀器每日檢測的峯值在558管。以我所在縣25萬人口計算,如果採取20:1混採,要採集1.25萬管。如果要在24小時內完成檢測任務,需要配備23臺分析儀。檢測人員按每班次3人、7班在崗、1班休息的情況安排,至少需要21人。”

該院長表示,以上分析均是飽和運行量,實際過程中不可能達到。在有緊急檢測任務時,要麼委派當地其他機構進行協助,要麼請求上級政府統籌外地力量予以馳援。

相較採樣人員而言,檢測人員上崗的門檻更高。今年以來,多地已在加碼佈局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譬如北京已舉辦了4期PCR實驗室規範化培訓班。6月6日,河南亦在全省範圍內展開爲期6天的培訓,累計報名人數達16000餘人。

而關於設備方面的投入,前述醫院院長表示,實驗室不僅需要配備PCR分析儀一種儀器,除去房屋成本,要滿足25萬人次/日的檢測需求,縣級醫院的投資一般在300至500萬元左右。

“檢測能力的提升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對人力、物力都提出了高要求。尤其在常態化檢測鋪開的情況下,各地很難再仰賴八方支援滿足檢測需求。”許光建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