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1%,漲幅與上月相同;環比由上月上漲0.4%轉爲下降0.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4%,環比上漲0.1%,同比和環比漲幅均繼續回落。

專家表示,在國際通脹水平居高不下的形勢下,我國保供穩價效果持續顯現,物價總水平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上下游價格走勢更趨協調。不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物價仍不可掉以輕心,需要進一步夯實物價平穩運行的基礎。

中國成全球物價“穩定器”

“低增長、高通脹”的陰霾正籠罩全球經濟。近期,國際機構紛紛下調對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並調高了通脹預期。

經合組織6月8日發佈報告,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4.5%調降至3%,同時預計今年該組織38個成員國的整體通脹率將翻倍,達到8.5%。世界銀行6月7日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認爲,受疫情、俄烏衝突影響,全球經濟可能正在進入一個漫長的增長乏力、通脹高企時期,並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2.9%。

與國際通脹高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物價繼續保持平穩運行,成爲全球通脹的重要“穩定器”。從5月份數據看,我國CPI同比漲幅與上月持平,環比下降0.2%;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上漲0.9%,繼續保持基本穩定。我國加大力度保供穩價,政策效果明顯,PPI同比漲幅比上月大幅收窄1.6個百分點,連續7個月回落。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郭麗巖表示,與美西方通脹高企相比,我國居民消費物價穩定在2%左右,處於相對較低的通脹區間。這主要得益於: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內供求關係總體較爲穩定;我國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科學把握政策力度、節奏和重點,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強刺激;糧食和能源等重要初級產品保供穩價取得顯著成效。

保供穩價有條件有能力

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形勢,我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千方百計穩物價。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近段時間,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及時採取了一系列保供穩價措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

郭麗巖認爲,在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的複雜局面下,我國努力保持國內物價平穩運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於不確定性中增加確定性、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的體現,有利於增強市場主體與消費者信心,從而爲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營造良好環境。

我國物價平穩運行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多年連豐”,庫存充裕;生豬產能處於較好水平,牛羊禽肉產量保持穩定,在田蔬菜面積同比增加,供給能力充足。此外,經過近幾年應對疫情的實踐,各地應急保供穩價能力持續增強,工作體系不斷完善。目前,我國成品糧油價格基本穩定,豬肉價格處於較低水平,蔬菜價格穩中回落。“我們有能力、有底氣、有條件做好複雜形勢下的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趙辰昕說。

物價持續平穩運行爲宏觀調控提供了充足的政策空間。郭麗巖認爲,穩健的貨幣政策環境將繼續爲全年物價穩定運行提供保障。隨着部分地區物流配送環節堵點卡點進一步打通,我國保持重要民生商品價格總體平穩的基礎將更加堅實。同時,隨着一系列助企紓困、託底民生政策加快落細落實,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更加有力有效,有助於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從而爲暢通循環、穩定物價提供支撐。

進一步夯實穩物價基礎

當前,我國基本民生需求品供應充裕,但專家提醒,仍不可掉以輕心,要高度重視保障我國的糧食、能源穩定供應,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進一步夯實穩物價和保障發展的基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近期國際油氣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攀升,推高國內生產資料價格,並有向下遊傳導態勢,有必要採取有力措施,對重要能源資源和糧食物資加大保供穩價力度。要密切跟蹤大宗商品市場走勢,在確保供應安全的情況下,增加多元化供給,適當增加重要物資儲備,使其更好地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主體面臨不少困難。“5月份製造業原材料購進價格明顯回落,但PPI環比仍在上漲,生產資料PPI同比仍在高位運行,顯示國內部分中下游製造業成本壓力仍不小。”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要進一步落實落細相關政策措施,積極爲微觀主體紓困,暢通經濟循環堵點。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5月份製造業PMI指數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仍位於收縮區間。各項穩增長政策要儘快實施、儘早見效,用好當前通脹相對溫和及發達國家緊縮政策掣肘較小的時間窗口,確保二季度經濟保持合理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