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路是64條“永不拓寬的道路”之一,是一條見證上海歷史變遷的“檔案道路”。

馬路寬闊,綠樹成蔭,高樓疏朗,而今的虹橋路連接着城市和機場,沿途分佈着賓館、別墅和公園。在很多人的印象裏,它是上海的西郊、都市的綠肺,而在檔案的紀錄中,它始自100多年前一條非正規的“賽馬道”,是一條見證上海歷史變遷的“檔案道路”。

6月9日是國際檔案日和全國檔案宣傳日,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以下簡稱“上海市城建檔案館”)趁此機會推出“城市的記憶·城建檔案文化傳播月系列活動”,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對上海風貌保護道路——虹橋路的歷史回溯。

鄉村別墅雲集,本土建築師縱橫馳騁

虹橋路東起徐家彙五岔路口,西至外環高速,是經過上海市城建檔案館的一條主幹道路。更重要的是,虹橋路是上海市自2005年起確定的64條“永不拓寬的道路”即“一類保護道路”之一,是一條見證上海歷史變遷的“檔案道路”。

據上海市城建檔案館對館藏資源的解讀,1901年至1949年,虹橋路始自一條非正規的“賽馬道”,並因“越界築路”而正式誕生,在之後的近半個世紀中,歷經修繕拓寬,成爲當時滬西地區最重要的交通幹道。

這條路並不像大多數上海市風貌保護道路那樣位於主城區核心地域,而是從西郊廣闊的鄉間“脫穎而出”,是一條最具“鄉村氣質”的風貌保護道路。因特殊的淵源,虹橋路沿線有衆多歷史建築,承載了非常豐富的記憶信息。

鄉村別墅雲集,是虹橋路歷史風貌的最大特點,今天我們走在這條路上還能看到大量老房子。上海市城建檔案館介紹,虹橋路的典型住宅形態包括江南傳統住宅、花園別墅、西式別墅住宅等。

1948年的天地圖資料顯示,虹橋路兩側有很多江南傳統住宅聚落,從住宅單體形態、組團結構、與河道農田的關係等方面,都反映了傳統江南特色。

由於土地較多,虹橋路沿線別墅大多擁有較大的花園、草坪。姚氏住宅、沙遜別墅等至今完整保留了別墅加花園的原始風貌,呈現了歷史上本市富裕階層城郊生活方式的經典場景。

這些別墅的風格也很豐富。西式別墅多建於1920~1930年代,包括英國鄉村別墅風格的沙遜別墅、羅別根住宅、泰晤士報別墅;西班牙風格的美豐銀行別墅、美華新村陳氏住宅等。現代主義風格的別墅住宅多建於1940年代以後,包括位於今西郊賓館內的姚氏住宅等。1945年抗戰勝利後,華人業主在虹橋路沿線建造現代派別墅也一度流行。

自近代以來上海城市規劃、建設相關檔案的存管是上海市城建檔案館的強項。據該館統計,1930~1940年代,在虹橋路留下作品的華人建築事務所、建築師衆多,羣星璀璨。基泰工程司、華蓋建築事務所、興業建築事務所、華信建築師事務所、新華建築師事務所、華海建築師事務所等機構,莊俊、奚福泉、嚴壽石、蔣文傑、俞楚白、許漢輝、施德坤、周基高,汪敏信等中國近代的代表性建築師,在虹橋路設計建造了大量住宅和醫療機構、學校、倉庫等公共建築物。

比如,1930年代初,莊俊在虹橋路以北、麥克路(今淮陰路)以東、今水城路以西的位置設計了一座花園別墅。基泰工程司則在這段時間負責交通大學圖書館(今上海交大“老圖書館”)書庫添建工程,在今中山西路虹橋路西南角處設計過一棟別墅。抗戰勝利後,華信建築師事務所的楊元麟在虹橋路西段設計了一棟三層花園別墅住宅。協隆建築師事務所的汪敏信設計了今西郊賓館內的姚氏住宅。

1940年代,興業建築事務所的徐敬直設計了基督教上海療養院兩棟二層坡頂樓房。華蓋建築事務所設計了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在虹橋路近柿子灣一帶的新校舍。

教科文衛成就齊全,見證上海近代城市繁華

由於西郊環境好、虹橋路交通便利,1920年代以後,虹橋路的療養院成爲申城亮點。位於羅別根路(今哈密路)1713號的基督教上海衛生療養院、位於今虹橋路上海血液中心的虹橋療養院是最重要的兩家。前者爲外方經營,從建築、服務到收費都是高標準;後者由中國人一手創立、建造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虹橋療養院曾在1934年開業後收治肺結核病人、開展胸部X光檢查業務,在我國的公共衛生史上有所建樹。由建築師奚福泉設計的虹橋療養院被稱爲中國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建築之一,病房空間符合當時肺結核治療中流行的“日光療法”,體現了現代主義建築注重實用的理念。

廣元西路北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歷史上曾是虹橋路的最東段,到1990年代末才更名。虹橋路與上海交通大學及其前身南洋公學之間的聯繫密不可分。上海市城建檔案館介紹稱,1923年,南洋週刊社主編的《南洋大學學生生活》,詳述了虹橋路起點“虹橋”附近“一碧無際的”自然風貌。一些商業店鋪逐漸匯聚在這一帶,爲當時的交大學生提供生活服務。

交大徐匯校區西南方向番禺路對面的番禺綠地,曾是1926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興建的虹橋公墓的主體部分。公墓的歷史也是虹橋路歷史的重要內容。

開埠以來,隨着外來人口湧入,上海曾面臨公墓用地緊張問題。在當時位於城郊的虹橋路上先後建立了萬國公墓、虹橋公墓,無論規模還是影響力,這兩處墓地在近代上海歷史上都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也是如今虹橋路獨特人文內涵與紅色往事的重要緣起。

上海市城建檔案館現址對面的宋慶齡陵園,歷史上是虹橋路沿線建成最早的公墓——萬國公墓,1909年由浙江商人經潤山購地而建。經過多次擴建和遷移後,萬國公墓成爲上海當時品質最好、規模較大的公墓之一,擁有西式風格的紀念堂與仿蘇州玄妙觀的追思廳,葬有諸多名流,包括晚清重臣岑春煊、清末上海道臺袁伯夔、宋氏三姐妹的父母宋耀如和倪桂珍、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家黎仲實等。魯迅墓地在1956年遷葬至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之前也位於此。1981年宋慶齡去世後,在萬國公墓的原址上建成現在的宋慶齡陵園,並在園中設立外國人墓園、名人墓園等。

葬在虹橋公墓的名人則有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著名報人鄒韜奮、革命烈士茅麗瑛、猶太商人及著名慈善家艾裏·嘉道理(Elly Kadoorie)等。紅色作家蔣光慈、李白及一同殉難的十二位烈士、法電六烈士、王孝和烈士等衆多革命先烈的遺骨曾在建國後遷葬於此,後先後遷至上海市烈士陵園、龍華烈士陵園。

推進檔案活用,讓市民親近城市歷史

藉助這次城建檔案文化傳播月的機會,上海市城建檔案館也在推動城建檔案及相關公共文化資源進一步與市民“親密接觸”。

據瞭解,像虹橋路歷史介紹這類以道路等城市要素爲線索的公衆宣傳,是城建檔案館的傳統之一。該館在近期的研究中發現,公衆印象中的虹橋路歷史風貌與其在歷史中實際的風貌、形象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城建檔案的挖掘、一手資料的展示,可以促進市民更好地瞭解這條道路相關的城市歷史。

該館不僅在資料研究、公開、出版等方面有很多嘗試,並且積極接受社會對城建檔案提出的利用需求,根據實際情況提供支持。據瞭解,機構對城建檔案的需求目前是上海市城建檔案館響應的主要需求類型,包括歷史建築修繕、城市更新項目、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等產生的檔案需求。第一財經記者曾在2018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覺醒的現代性——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中看到了一些來自上海市城建檔案館的檔案,這類活動也對城建檔案有利用需求。

對於已向社會公開的城建檔案,市民也可以便捷地到館查閱。上海市城建檔案館也正在努力向專業館、數字館、文化館的目標轉型,希望在未來能打造受市民關注的公共文化空間。最近該館還在面向全社會徵集“城建檔案讀上海”音頻作品,邀請市民作爲志願者參與公益捐聲計劃;“緣起上海,夢寄蘭臺”祝福徵集活動,則向市民徵集反映“祝福上海”、“抗疫感想與期望”或“喜迎二十大,檔案頌輝煌”等主題的文字、攝影、繪畫、書法、手工、模型等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