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 實習生江孜琦 張旭北京報道

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下稱“《適應戰略2035》”)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將適應氣候變化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進適應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氣候韌性,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委會常委梁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未來需要重視氣候風險應對工作,加強氣候風險評估相關機制建設;同時通過創新綠色金融工具,鼓勵氣候投資,提高氣候資金使用效率。

“目前我國在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方面做的工作主要集聚在保險領域,應該讓綠色金融切入更多的氣候適應項目。”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

面對《適應戰略2035》中提出的防範氣候相關金融風險,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合夥人、大中華區ESG管理辦公室主任李菁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上市公司、發債企業應儘早制定適應氣候變化戰略規劃、路徑和目標,以應對更嚴格的監管要求。

2035年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

根據《適應戰略2035》的目標,到2025年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形成,2030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氣候減緩和氣候適應是目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兩種主要策略”,梁希表示,氣候適應工作應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視。

李菁認爲,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適應”比“減緩”更爲重要。“目前無論國際國內,對溫室氣體減排和減緩氣候變化談得多、做得多,但對如何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卻做得很有限”,李菁談到,“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構建氣候適應型社會,就是調整和重構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學會‘與暖共舞’”。

與2013年《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相比,《適應戰略2035》更加突出了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

“我國雖然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氣候變化監測網絡,但監測內容仍很不完善, 許多系統觀測網尚未建立或業務僅處於小範圍布點階段,大部分臺站的器測自動化水平仍很低。”李菁表示。

梁希認爲,預測長期氣候風險水平是一項非常高難度的工作,目前國際社會也還沒有氣候適應相關的統一標準和技術體系,國內建立相關體系非常有必要,但需要較長時間。

“一定要有對氣候適應項目的非常精準的定義和精準的標準技術體系,讓人們有一個明確的卡段。對於綠色金融的支持來說,可以更加精準化。”藍虹認爲,企業在瞭解相關標準之後,可以讓自己的項目更精準地符合氣候適應政策的要求。

綠色金融切入氣候適應項目

爲強化經濟社會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增強我國經濟社會系統氣候韌性。《適應戰略2035》提出加強財政金融支撐。這一措施包括三方面:完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動綠色金融市場創新;構建氣候投融資保障體系。

財政金融支持方面,《適應戰略2035》明確,通過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擴大綠色資金投放。引導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商業性金融機構投資氣候適應項目建設。

“碳減排支持工具只是央行的綠色金融政策工具的一種,雖然目前仍定義在氣候減緩,但是央行綠色金融以及其他綠色金融政策,已經擴展到了氣候適應。”藍虹解釋,央行的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的是三大領域:第一是清潔能源,第二是節能減排,第三是CCS(碳捕集和封存),這三大類其實都屬於氣候減緩而不是氣候適應。但是國內大部分氣候適應項目確實不如傳統性項目收益強,如果要把央行的碳減排支持工具運用於氣候適應的話,就要擴展當前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運用範圍。

藍虹進一步介紹,目前我國在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方面做的工作主要集聚在保險領域,但保險只能平息或減緩災害,並不能成爲氣候適應項目的資金來源。應該讓綠色金融切入更多的氣候適應項目,這亟需綠色金融創新。

綠色金融市場創新方面,《適應戰略2035》提到,鼓勵發展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巨災保險、重點領域氣候風險保險等創新型產品,發揮金融市場提供適應氣候變化資金的積極作用。

梁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氣候適應投資普遍存在回報低或沒有商業回報,投資和運行週期長等特徵,因此需要開展綠色金融創新,識別氣候適應投資額外性和準確的財政資金需求,來優化公共部門投資,提升氣候資金使用效率。

我國目前已初步形成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託、碳金融產品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李菁介紹,特別是保險業方面,目前我國綠色保險產品以污染環境風險保障類、綠色資源風險保障類等10類產品爲主。同時也在風能、太陽能產業保險、綠色低碳建築保險、新能源汽車保險、天氣指數險等方面進行探索。

但梁希認爲我國在氣候風險保險覆蓋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仍需要通過進一步開發保險機制避免氣候返貧、氣候致貧,同時通過保費差異和氣候適應評級鼓勵氣候適應商業投資。

《適應戰略2035》提及,構建氣候投融資保障體系。開展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建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引導金融機構精準對接企業融資需求。

2021年《關於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陸續出臺,全國多個地區表態將積極爭取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目前評審已接近尾聲,近期或將公佈試點城市名單。

據公開消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將探索氣候投融資試點,並支持金融機構開展氣候投融資業務;深圳於2021年9月推進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建設,首批試點業務已於11月末正式落地;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也在推動構建綠色金融發展政策體系,積極申報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

“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在於通過試點摸到痛點,精準對接需求”,藍虹表示,建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後,通過試點區可以篩選出能夠獲得金融支持的項目。氣候適應的複雜性在於區域差異,找出不同類型的區域,各個試驗區根據地方的不同難點來進行攻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