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裏咖啡發展最快?今年,答案也許是成都。

一份數據顯示,成都的獨立咖啡館總數達到了全國第二,僅次於上海。

2021年,成都咖啡門店數同比增長8.2%,2022年增長達18.2%。

咖啡館數量猛增背後,成都能不能成爲“下一個咖啡之城”?

超7000家店,成都咖啡館數量正在猛增

今年,成都咖啡館的數量,正在猛增。

成都以“辦公咖啡店”出名的CAFE G1,2022年上半年不斷擴店,新開了6家店,目前已經擁有9家門店。

這不是個例。很多成都本土連鎖品牌都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擴店,KUROKII Cafe在年初4店同開,2M Coffee、常識咖啡都開出了它們的第5家。

如果沒有疫情的影響,成都咖啡的腳步可能會更快。這一勢頭,也能從數據中發現。

企查查搜索“成都咖啡”,出現7927個相關企業,北京和上海分別爲7056個和13616個;

在大衆點評上搜索咖啡店,上海的數量爲12277家,北京的數量爲8538家,成都數量已達7306家,和一線城市相差不遠。

咖門聯合美團發佈的《2022中國現制咖啡品類發展報告》中,成都2021年門店數同比增長8.2%,到了2022年,門店數增長達18.2%,趨近於現制咖啡整體大盤門店增長比例。

此外,2021年美團線上成都咖啡訂單量同比增長189%,咖啡高銷城市TOP5中,除了上廣北深四個一線城市,就是成都。

而2021年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佈的《上海咖啡消費指數》顯示,獨立咖啡館在上海的佔比是57.01%,在成都的佔比達到81.07%,獨立咖啡館的開店速度遠超連鎖品牌咖啡館。

據媒體報道,美團發佈的數據顯示,“成都的獨立咖啡館總數達到了全國第二,僅次於上海”。

前段時間,行業媒體有一個說法:孕育了無數美食、茶飲爆款的成都,有潛力成爲“下一個上海”。

成都,能不能成爲“下一個上海”?

在餐飲、旅遊都高度發達的成都,咖啡發展得到底怎麼樣?

我採訪了10多位當地咖啡館主理人、連鎖咖啡店經營者,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成都咖啡市場。

1、政策友好、外擺接受度高,適合小店生存

成都咖啡館數量激增,背後是大量看好這片市場的創業者。

我瞭解到,近一兩年,有很多來自上海、重慶、武漢等地的咖啡創業者前來成都開店。

據當地咖啡從業者介紹,一直以來,成都在政策上對小規模的咖啡店比較友好,對沿街的外擺接受度也比較高。

外擺可以讓更多行人的注意到,無形中也是一種氛圍營造和宣傳。

“橫向對比各個城市,成都的租金市場一直處於低位。”KUROKII Cafe的主理人說,“房租佔據開店成本中較大部分,所以成都還是具有適宜開店的環境。”

2、平價咖啡、本地小連鎖,正在不斷湧現

一些“價格大多低於25元、標準化高”的咖啡館不斷湧現,比如縫紉機咖啡、村夫咖啡、SUGAR COFFEE等。

也有一些本土連鎖咖啡品牌,他們的價格可以對標manner,比如Pause Coffee美式15元、拿鐵20元,價格多在20~28元之間,在成都已經開出6家店。

還有,常識咖啡、Short咖啡、2M Coffee、野鴿子咖啡等本土小連鎖,咖啡價格多在28元以內,在成都開出3~5家店不等。

更多平價咖啡館和本土咖啡連鎖的出現,讓咖啡能觸達更多的消費人羣,讓咖啡成爲更日常化的飲品。

3、休閒消費,成就了獨特的“成都咖啡文化”

近兩年,成都對老舊小區改造,許多街頭巷尾煥然新生,從钂鈀街到望平街,從小通巷到猛追灣,從寬窄巷子到玉林社區,誕生出多個“咖啡街道”。

成都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日照較少,有個開玩笑的說法是“成都人的本質是向日葵”,街頭曬太陽,本就是成都人獨特的休閒方式。

於是,很多咖啡館都有外擺區域,幾把露營椅,三兩顧客,隨意而坐,好不愜意,也形成了獨具成都特色的社區咖啡氛圍。

4、極致單品、辦公咖啡,多個新模式從這裏誕生

餐飲發達的成都,也誕生了不少咖啡新模式。

G1推出7家COFFICE,提供“有咖啡的辦公場所”,還配有打印機、文具、護眼燈,在成都咖啡市場開闢出“辦公咖啡的先河”。

2019年9月,縫紉機咖啡“一杯埃塞俄比亞瑰夏咖啡豆製作的澳白只要15元”,讓行業看到了“極致單品模式”,同時具有話題性和性價比優勢,一個7㎡的小店最高日銷300杯+,平均日銷也有180杯+。

在成都,還有一家3000㎡的咖啡店IN3Bean,是“西南最大的咖啡工廠”,集合了喝咖啡、咖啡烘焙和培訓、周邊產品和設備等爲一體的“一站式沉浸體驗咖啡”。

不論是G1的“辦公咖啡”模式,還是縫紉機咖啡“極致單品模式”和IN3Bean的“咖啡工廠”模式,都爲成都的咖啡市場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也帶來更多咖啡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5、口味包容性強,花椒、藤椒都能做咖啡

“成都的咖啡館除了喝咖啡,還必須具備另一個屬性:打卡。”

相比上海的剛需型消費,成都咖啡館在空間和口味上的創意,是消費者買單的一大理由。

在成都,日式、法式風格並不罕見,敘利亞風、廢墟風都有存在,克萊因藍、莫蘭迪都流行過;本土文化元素的蓋碗、竹編、蒲扇、川西建築風格,也被咖啡館提取應用。

而在美食之都,層出不窮的風味創意,也爲成都咖啡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與本土特色的結合,小米辣、二荊條、花椒、藤椒、甜椒等都能做咖啡,比如勒克立方的花椒美式、Yeclip的甜椒拿鐵;

新的創意不斷湧現,比如HERBES SPICE LEGEND以香料與咖啡爲創新。

6、成都小酒館文化,也滋養了“日咖夜酒”

小酒館,也是成都一大特色。這裏的很多本土咖啡連鎖品牌,都是“日咖夜酒”的模式。

比如開出5家店的UID cafe有“白咖夜酒”和服裝兩種經營方式;開出4家店的KUROKII Cafe也有3家白咖夜酒店面;2M Coffee、CAFE G1等也都有“早C晚A”模式。

“早C晚A可以提高坪效,我們‘晚A’的營收佔比七成左右。”KUROKII Cafe的主理人說。

咖啡跨界和異業合作的複合形態,在成都也隨處可見。

從買手店、傢俱店、書店,再到自習室、香氛店、理髮店等,“咖啡+”延伸到了許多行業,也讓成都咖啡更多維度滲透。

7、新茶飲品牌密集,帶動“喝飲品”的消費習慣

成都,是新茶飲重鎮。書亦燒仙草、茶百道都是從成都走出的品牌,霸王茶姬總部也搬遷至成都。還有丸摩堂、圓真真……

新茶飲越發達的區域,對咖啡的正向帶動作用越明顯,上海、廣州、深圳,無不如此。

發達的茶飲品牌,培育了消費者“喝飲品”的習慣,他們對咖啡的接受度也更高。

8、咖啡車、咖啡市集活躍,讓人們距離咖啡更近

“層出不窮的咖啡車全城跑,哪裏需要,就開到哪裏。”與咖啡直接觸達的街頭場景,也成了成都的“獨特的風景線”。

2021年,以“散步去”爲主題的咖啡市集,有30多個品牌、上萬人蔘加,還有剛剛過去的川派咖啡生活節,成都每年都會有各種主題的咖啡市集,“在社區公共空間擺攤”形成了一個巨大社交空間,讓人們距離咖啡更近。

總的來說,無論是消費習慣、市場氛圍,還是門店數量、經營模式,成都咖啡“氛圍已經到了”。

成都和上海之間,也許還缺一個manner

調查一圈發現,成都除了星巴克、瑞幸等連鎖咖啡品牌之外,本土咖啡連鎖品牌大多3~10家的體量,連鎖的“中堅力量”相對匱乏——這也許全國咖啡市場發展趨於一致。

而一個城市咖啡市場的真正強大,離不開本土強勢品牌的引領。

那麼,成都市場能不能跑出下一個manner?

1、成都咖啡,剛需性人羣還比較缺乏

“和上海咖啡相比,成都剛需人羣還存在差距,在上海18~65歲的人羣,都有喝咖啡的習慣,在成都是18~35歲喝咖啡,還不一定能形成習慣。”2M Coffee的主理人吳浩毓說。

而且,成都的新舊城區具有明顯差異。

比如高新區,咖啡消費人羣就以上班族、白領爲主,在8:30之前營業的咖啡館是成都各城區最多的,外賣消費人數在各城區排第二。

“我們在高新區的店面週六日顧客就很少,所以我們選擇週六日店休。”G1的主理人李姜春說,“老城區多以獨立咖啡店、網紅店居多,新城區剛需需求更大,連鎖品牌居多。”

2、大多成都咖啡品牌,模式還在探索階段

在成都現有的本土連鎖咖啡品牌中,大多模式和定位還在探索階段,有的是“白咖夜酒+大店+小店”模式,有的是“咖啡+”各種組合模式。

“和多個投資人聊天,他們會去投資上海、深圳的一些咖啡品牌,也有資本來觀察成都咖啡市場,但是並沒有選擇投資,究其原因,成都咖啡‘有太多上海影子’,還沒有形成自己成功的模式和特色。”一位成都咖啡主理人說。

3、開店關店都很多,市場還在更新換代中

多位成都咖啡館主理人,都告訴我一個明顯的感受:

“成都不斷有新的咖啡店湧現,但是關店也很多,整個咖啡市場更新換代的速度是比較快的。”

機會與挫敗,在這片市場同時存在。

結 語

咖啡館數量不斷猛增,咖啡車和咖啡市集活躍,“咖啡+”的跨界越來越廣,平價咖啡、早餐咖啡不斷擴張,川味咖啡的地域特色也越來越明顯——

成都,正在中國咖啡座標系上打下自己的烙印,成爲了解新產品、新模式繞不過的“咖啡重鎮”。

而咖啡,或許將成爲成都的另一張名片。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