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資本市場陷入調整,包括機構在內的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大多出現了明顯回撤,曾被投資者視爲擁有“金手指”的高瓴資本也在其中。

在A股市場,不考慮參股公司IPO上市盈利的情況下,高瓴持倉股年內出現了明顯的調整,個別公司股價回撤幅度超過30%;

在美股市場,高瓴重倉的互聯網股和醫藥股,在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年內回撤幅度更大。

正所謂物理界離不開萬有引力,投資界離不開均值迴歸。在資本退潮的趨勢下,即便擁有再強大的α,也難以擺脫時代的β。

深陷輿論漩渦的高瓴:傳聞大規模裁員

2022年以來,關於高瓴資本的敏感報道接連不斷。6月1日,據新浪科技報道,高瓴在不同職級進行無差別裁員,消費組全裁,TMT組優化以及轉去看科技。對此,高瓴相關人士回應稱,公司大幅裁員信息不實。

儘管大規模裁員的消息被否認,但在行情動盪之下,哪怕傳聞真假難辨,草木皆兵的市場情緒,都會被點燃。當天消費股股價出現明顯波動,疊加此前出現的關於高瓴資本的新聞報道,可以說也是讓高瓴資本傷透了腦筋。

比起媒體報道,高瓴資本年內也是承受了來自其他方面的壓力,尤其是資本市場大幅回調。

根據公開報道,高瓴資本在A股的投資基金主體主要有:高瓴資本HCM(高瓴資本的美元基金)、高瓴資本中國價值基金(高瓴資本的美元基金)、天津禮仁(高瓴資本的人民幣基金)、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中國價值基金(交易所)、HillHouseG&LHoldings(HK)Limited、寧波高瓴智遠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珠海高瓴道盈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珠海高瓴天達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等。

高瓴投資組合,面臨大幅回撤的風險

財華社統計,根據最新股東數據,前十大股東現身高瓴系投資基金的A股公司約有14家,包括醫藥生物行業的麗珠集團(000513.SZ)、納微科技(688690.SH)和華蘭生物(301207.SZ),以及光伏龍頭隆基綠能(601012.SH),機械設備行業的怡合達(301029.SZ)、上海機電(600835.SH)、華榮股份(603855.SH),消費行業的良品鋪子(603719.SH)、孩子王(301078.SZ)、公牛集團(603195.SH)等。

二級市場方面,截至6月16日,以上高瓴資本持有的14家公司2022年以來股價全部下跌,其中良品鋪子和廣電計量股價跌幅超過30%。若以總市值計算,以上14家公司2022年以來市值累計減少了529億元。

需要強調的是,529億元並不是高瓴資本持股損失的金額,因爲高瓴資本只是持有以上公司的部分股份,並且高瓴資本通過一級市場參股公司新上市後帶來的投資收益豐厚。

此外,高瓴資本還持有其他A股公司股份,只是未躋身前十大股東中。據不完全統計,高瓴資本持有的這類A股公司的數量約有19家(根據公開資料估算,不保證完整、準確),包括鋰電池行業龍頭寧德時代(300750.SZ),光伏行業龍頭通威股份(600438.SH),創新藥行業龍頭恆瑞醫藥(600276.SH)、君實生物-U(688180.SH),醫藥服務外包行業龍頭藥明康德(603259.SH)、泰格醫藥(300347.SZ),家用電器行業龍頭格力電器(000651.SZ),水泥行業龍頭海螺水泥(600585.SH)等。

二級市場方面,以上19家公司2022年以來股價調整幅度同樣不小,其中不少個股年內跌幅超過30%。由於以上公司市值體量大,因此年內市值減少的絕對金額也更大,19家公司累計市值減少了7206億元。同樣,這一數字僅僅是以上公司的市值表現,並不等於高瓴資本實際投資損失。可以簡單理解爲,賬面浮虧。

值得一提的是,高瓴資本作爲一家全球化投資機構,其投資範圍不僅僅在A股,其在美股市場同樣是重金佈局。2022年以來,美股調整幅度較大,高瓴資本持有美股公司的浮虧預計比A股有過之而無不及。總體來看,隨着全球資本市場的大幅調整,高瓴資本投資收益大概率也會受到影響,收益回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回望過去:A股曾上演高瓴“金手指行情”

高瓴資本最活躍的階段在2020年,並且在二級市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財華社統計,2020年2月至7月,高瓴資本在短短半年內接連出手參與或擬參與了5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注:個別定增項目後續終止),涉及的A股公司包括凱萊英(002821.SZ)、凱利泰(300326.SZ)、廣聯達(002410.SZ)、國瓷材料(300285.SZ)和健康元(600380.SH)。

值得一提的是,高瓴資本當時在A股市場被視爲“金手指”,可以說是隻要參與定增認購的投資者中有高瓴資本的身影,該公司的股價就會大漲。

財華社統計,在以上5家高瓴資本參與或擬參與的定增公告發出後,凱萊英、凱利泰和健康元股價漲停,國瓷材料股價大幅上漲9.71%,廣聯達股價大幅上漲6.29%。

更爲誇張的是,高瓴資本當時在A股市場的影響力不僅僅停留在真金白銀參與定增層面,甚至A股市場出現了高瓴資本調研過的公司,股價就會上漲的現象。

一時間,高瓴資本被奉爲神話。

爲何高瓴資本能夠在當時被奉爲神話?究其原因,離不開高瓴資本優秀的投資業績。

公開資料顯示,高瓴資本成立於2005年,2020年其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650億美元左右,在耶魯模式踐行者張磊的帶領下,其在A股市場爲投資人累計創造了約45倍的回報,15年期間年化複合回報率約33%。

某種層面上講,將週期拉長,高瓴資本長期回報率依然可觀。

總結當下:再強大的α,也難以擺脫時代的β

有上漲就有下跌,有牛市就有熊市。

資本市場在經歷了紅紅火火之後,2022年美股、A股、港股皆迎來深度調整,高瓴資本“金手指”神話難以再上演,結果如上文所述,高瓴持倉股股價大幅回撤(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從更長週期的角度來看,高瓴資本的長期投資回報率依然可觀)。

實際上,近兩年投資界已難以再現往日的輝煌。孫正義手下依靠新一輪互聯網浪潮而輝煌的軟銀集團,也隨着互聯網紅利的退卻而跌落神壇,旗下願景基金2021財年淨虧損高達2.6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00億元),史上最大。

無獨有偶,在2020-2021年因科技股瘋狂上漲而爆紅的木頭姐,其掌管的方舟創新基金(ARKK)繼2021年全年下跌24%之後,2022年第一季度繼續大跌29.9%,成爲晨星統計範圍內今年一季度表現最差的一隻基金。

也許將高瓴資本、願景基金、方舟基金相提並論並不恰當(高瓴資本的投資回撤相對可控),但是背後體現出的邏輯一致,那就是當行業景氣度下滑,當投資市場冷卻,投資業績大概率會跟隨出現回落。正所謂物理界離不開萬有引力,投資界離不開均值迴歸。

回望漫長的股市長河,均值迴歸是一條無人倖免的必經之路。強如股神沃倫·巴菲特,在其幾十年的投資生涯中,也出現過多次劇烈回撤的經歷。

1973年,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從每股90多美元跌到1975年10月的每股40美元左右,跌幅超50%;最近一次是2020年,也就是疫情肆虐美國之時,美股3月經歷數次熔斷,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20年一季度也曾虧損近49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達3,330億元),創下歷史紀錄。

回到資本市場,從願景基金到方舟基金再到高瓴資本,神話破滅的背後體現出一個道理,那就是“在資本退潮的趨勢下,即便擁有再強大的α,也難以擺脫時代的β。”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