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輔助銀行實現資金轉移支付,第三方支付機構已成爲重要的交易支付通道。其數據積累和處理能力令人矚目,中國支付清算協會6月15日發佈的《中國支付產業年報2022》顯示,2021年,我國網絡支付業務規模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交易筆數和金額分別較上年增長16.32%和8.25%,處理移動支付業務筆數和金額分別較上年增長22.73%和21.94%。

不過,近期支付市場頗有動盪,前有你好現在(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現在股份”)選擇從新三板摘牌,後有互卡支付在支付牌照續展前夕選擇“棄考”。此外,還有不少支付機構面臨着股東“大換血”。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支付機構出現二八現象,頭部支付工具使用人越來越多,而尾部中小支付機構競爭日趨激烈。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向貝殼財經記者分析,支付企業終止新三板掛牌或者退市近幾年並不少見,原因往往是經營不善,股價低迷,交易不活躍,失去融資功能,繼續維持掛牌或上市地位已經失去了意義。終止掛牌或退市之後信息披露壓力降低,同時也能夠減少相關的費用。

經營承壓

現在股份摘牌新三板

6月9日,現在股份發佈公告,公司股票自2022年6月7日起停牌。公告顯示,現在股份根據公司業務發展及長期戰略規劃的需求,同時爲提高決策效率,經充分溝通與慎重考慮,現在股份擬申請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終止掛牌。

現在股份成立於2005年,公司聚焦爲移動電子商務,爲其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自2011年開展業務以來,先後與京東商城、攜程網、小米美團、糯米網、樂淘網、樂蜂、庫巴、PPTV、尚品網、百合網、樂視網等幾百家全國優質企業及互聯網公司達成支付合作。Wind數據顯示,現在股份連續三年的扣非淨利潤均處於虧損狀態,2019年-2021年分別虧損104.23萬元、65.71萬元、685.17萬元。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現在股份的摘牌並非孤例。在此之前,已經有大批支付服務商退出新三板。如中聯信通、盛燦科技、愛刷科技、客如雲、明天動力、銀商股份、繳費通、資和信、得仕股份、好財氣等。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告訴記者,如今,商業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發力,比如推出數字貨幣、直接支付等方式,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主流消費領域的生存空間、業務空間受到不斷擠壓,經營狀況非常不理想,甚至很多支付機構出現了大幅虧損的情況。在這個背景下,支付機構在新三板的掛牌,每年的維持費用包括一些相關監管報表的強制性要求很難做到合規,所以退市成爲一種必然的選擇。

股東頻繁變更

分析中小支付機構的出路是整合

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還面臨着股東“大換血”。

企查查APP顯示,今年五月,重慶易極付科技有限公司 (下稱“易極付”)發生工商變更,法定代表人張耀元退出,同時卸任董事長、總經理職務,曲國寧接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經理職務。此外,原持股1%股東魏開慶退出,新增股東北京新晉華集成數據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易極付面臨着被執行和股權凍結等問題,隨着支付行業競爭越發激烈,中小型支付機構面臨着難以爲繼的困境。

不僅如此,在今年3月上旬,第三方支付機構福建省瑞特商業支付有限公司(簡稱“瑞特支付”)也發生了工商信息變更,銀石信息科技(泉州)有限公司從股東中退出,新增股東福建光線科技有限公司、程辛格、福建智信科技有限公司。此次變更中,原大股東福建中恆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權比例從70%變更爲31.50%。變更完成後,程辛格在瑞特支付最終受益股份爲51.573%,成爲新的實際控制人。

而此前,這種“背靠大樹”的現象也出現在了國付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付寶”)身上。2019年9月,央行批准國付寶股權變更申請,美國支付機構PayPal通過旗下美銀寶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收購國付寶70%的股權,成爲國付寶實際控制人。近日,該公司發生一系列工商變更,公司名稱變更爲貝寶支付(北京)有限公司,同時經營範圍新增了非銀行支付業務。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支付工具公司存在激烈的市場份額競爭,佔據較高份額的支付機構,其使用渠道增加會促使其在支付工具銷售渠道方面佔據更加顯著的優勢,也正因爲如此,支付機構出現二八現象,頭部支付工具使用人越來越多,而尾部中小支付機構競爭日趨激烈。

盤和林認爲,中小支付機構的出路是整合,橫向整合來擴大市場份額,提升競爭力。支付機構也可以拓展銷售渠道,比如通過支付優惠來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也可以提升支付系統的便利性,但便利性方面頭部支付機構擁有較好技術能力,所以規模和市場份額對於中小支付機構更加實際。

監管

第三方支付機構更多地與正規的金融機構股權合作

從2015年開始,央行嚴控了支付機構的市場準入,出臺了備付金繳存、分類監管等辦法。

於百程指出,支付行業受監管趨嚴和業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業內競爭愈加激烈,業務轉型較慢的部分中小支付機構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大。另一方面,把握住了支付市場變化趨勢,尋找差異化發展的公司獲得了機會,生態豐富的互聯網巨頭也紛紛佈局支付業務。

他表示,“疫情加速了中小企業數字化進程,在傳統支付業務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支付業務的未來,一方面是與場景不斷結合,與生態形成協同,另一方面是從支付拓展到細分服務,比如商戶數字化綜合服務等。”

王紅英則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衆多支付機構紛紛從新三板摘牌的主要原因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在目前高壓監管的背景下,生存的狀況實際上是越來越不理想的。在過去的一年裏,支付行業始終處於強監管的狀態,比如禁止第三方支付建立資金池、開展資金池業務。同時,一些處於灰色地帶、收費比較高的支付功能,比如虛擬貨幣、元宇宙FNT支付功能的斷聯,使得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很難開展高營收的“創新業務”。

王紅英認爲,在目前強監管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機構以後可能會更多地與正規的金融機構進行股權層面的合作,甚至不排除部分機構被國有非銀行金融機構收購整合。只有在保證金融安全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纔會有比較長久的發展空間。王紅英稱,“這種合作模式其實更有利於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發展,畢竟在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非銀民間金融機構出現了一定的風險。因此,通過第三方成熟的技術和信用良好的金融機構進行合作,可能是未來一個主要的趨勢。”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雨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