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老魚兒

來源/巨潮WAVE(ID:WAVE-BIZ)

2021年對王來春和她的立訊精密來說,是有着重要意義的一年。

在這一年結束後,立訊精密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539.46億元,首度突破千億元大關,進入“千億營收俱樂部”。

目光往前回顧五年,2017年至2021年以來,立訊精密營收增速分別爲65.86%、57.06%、74.38%、47.96%、和66.43%。

從2010年上市之初的10億元收入,到2021年的過千億,僅僅用了11年。

華爲完成這個成績用了12年,阿里巴巴用了11年,騰訊用了12年。

不知不覺,立訊精密已完成了向這些國內翹楚早期階段的看齊,且至今未顯頹勢。

2022年一季度,立訊精密繼續高歌猛進,期內營收爲416億元,同比增長97.91%。

在王來春創立立訊精密的18年裏,她走對了一個又一個十字路口。就如她的導師+目標郭臺銘曾說過:

大象會跳舞,不是四肢減重了,而是頭腦靈活,方向走對了。

2022年2月,立訊精密與奇瑞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與奇瑞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的ODM整車研發及製造,通過該爲品牌客戶造車的業務平臺,爲立訊精密汽車核心零部件業務提供前沿的研發設計、量產平臺及出海口,深度發展公司Tier1業務。

也就是說,立訊精密要成爲華爲在汽車領域的同行和競對。

2022年5月18日上午,EXEED星途&立訊精密——星途攬月交車儀式在廣東訊源營養科技有限公司舉行。從宣佈參與造車,到第一輛車交付,王來春用了僅僅三個月的時間,急迫之心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急迫背後,是王來春在一個全新十字路口最終做出的選擇。

隱藏的收購狂

王來春不斷通過併購來擴展立訊精密的業務版圖。

圍繞王來春的議論註定繞不開兩家公司:富士康和蘋果。

富士康是其成長之地。從20歲開始,初中學歷的王來春成爲富士康的一名工人,一干就是10年,並一步步從普通作業員,升爲小組組長、車間主任,直至管理千人的課長。

離開富士康後的王來春,並沒有斷掉和富士康的各種牽連。她創立了立訊精密,憑藉着在富士康打下的良好基礎,承接了大量的富士康業務,給企業發展打下了一個成長的基石。

一度,對富士康的業務佔比超過立訊精密總業務量的一半。爲了避免對單一大客戶的依賴,王來春不斷通過收購來擴展業務版圖。

比如,2011年立訊精密收購博碩科技(江西)有限公司,完善了連接器上游的線纜生產、獲得了高壓AC接插件認證,並切入索尼PS4業務;2012年立訊精密收購珠海雙贏,涉足FPC(軟板)市場,切入智能手機配件領域;2012年收購源光電裝、2013年收購德國SuK 將業務拓展到了汽車配件領域;此外,立訊精密還通過收購科爾通,切入華爲、艾默生的通信和醫療市場等等。

根據立訊精密官網顯示,2004年至今,立訊精密大大小小收購併購達14起。

當然這其中,與蘋果代工相關的收購併購最爲至關重要。

2011年,立訊精密收購崑山聯滔電子,順利進入蘋果供應鏈,成爲Ipad連接線供應商。在經過數年的整合後,聯滔電子抓住機遇,幫助立訊精密從當初只做蘋果的數據線和電源線業務,切入到蘋果業務的Lighting、耳機線、電源線和無線充電,並最後成功拿下了AirPods組裝訂單。

幾年前,由於AirPods出人意料的火爆,直接帶動了立訊精密消費性電子產品板塊業績的爆發式增長,2017年,其消費性電子產品營收過百億,同比增120%,佔營業收入比重超過66%,是第二大業務板塊的3倍有餘,一舉成爲公司最核心的業務,沒有之一。

也正是這款風靡全球的蘋果耳機,讓立訊精密真正走進了蘋果供應鏈的核心圈。

2017年,蘋果CEO蒂姆·庫克到崑山拜訪了立訊精密。庫克稱讚立訊精密“超一流的工廠將了不起的精良工藝和細思融入AirPods 的製造”。

對於王來春來說,這個評價意義非凡,頗有“我用了許多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成就和辛酸感。

隨後,立訊精密切入Apple watch組裝。繼續深化在蘋果產業鏈中的地位。到2020 年 7 月 17 日,立訊精密宣佈與緯創資通、WIN SMART CO.,LTD.簽署了《收購框架協議》,擬與立訊有限共同出資以現金收購WIN直接及間接控制的全資子公司緯創投資及緯新資通的 100%股權。

緯創是當時三家iPhone代工製造商之一,另外兩家則是富士康與和碩——立訊精密正式切入果鏈中最重要的iPhone代工業務。

通過收購策略與蘋果達成合作之後,立訊精密的營業收入從2011年的26億開始直翻近60倍。從2010年上市以來,該公司股價穩步上漲,最高漲幅曾超過40倍。

王來春以607億元財富位列《2021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單》第57位,“最牛打工妹”名副其實。

困在蘋果裏

與蘋果的合作是金飯碗,但並不是鐵飯碗。

立訊精密的市值頂峯出現在2020年,當時一度超過4000億人民幣。此後公司業績雖然仍然堅挺,但在資本市場表現卻不太行。

截至目前,立訊精密市值爲2357億元,比2021年初下跌近40%,比2020年高點下跌近50%。

究其原因,市場普遍認爲是“成也蘋果,衰也蘋果”。

立訊精近五年來第一大客戶的銷售佔比分別爲36.58%、44.85%、55.43%、69.02%、74.09%,幾乎是每年增加10%。

這固然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增量,不過在大部分投資者看來,過度依賴單一客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風險。

歐菲光就是前車之鑑。

2021年3月,蘋果產業鏈中主攻手機鏡頭模組製造的歐菲光被蘋果終止了合作關係,在隨後的二季度迅速由盈轉虧,並且一蹶不振。2021年度,該公司營收大跌52.75%,淨利潤跌34.99%。甚至到今年一季度,這樣的滑坡仍進一步加大。除營收繼續下跌37.65%以外,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更是暴跌341.33%和665.67%。

2021年上半年,立訊精密曾因“即將被蘋果踢出供應鏈”的傳言,市值大跌20%。雖然之後證明傳言不實,不過也證明了蘋果對企業的影響之深。

此外,隨着和蘋果合作的不斷深入。“蘋果紅利”的邊際效應正在逐漸減弱,具體表現在立訊精密的成本不斷攀升,利潤率持續下降。

2021年,立訊精密實現淨利潤70.7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14%。這是立訊精密上市12年來,淨利潤首次出現下滑。

而自2017年深度介入蘋果業務以來,立訊精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毛利率基本是處於逐年遞減的狀態,且降幅逐漸增大,分別爲-1.52%、1.73%、-1.19%、-2.15%和-6.48%。

這其中固然有疫情、原材料等因素影響,不過市場普遍認爲,主因還是蘋果的議價支配能力太強,不斷壓榨上游企業利潤空間導致。

而蘋果的行動甚至並非壓價這麼簡單。種種跡象表明,蘋果公司正試圖徹底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在印度、越南等地區大舉投入。

爲了配合蘋果的戰略,果鏈企業也只能不斷向越南市場進行開拓。根據立訊精密官網顯示,2016年,立訊精密設立全資子公司立訊精密(越南)有限公司,並在2019年、2020年對其不斷增資。

這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也增加了果鏈企業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在利潤率下降的情況下,如果能憑產量來彌補,倒也是一個良性選擇。只是,現在蘋果市場前景的不確定性也逐漸增大。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蘋果AirPods的出貨量爲7680萬部,同比下滑4.6%。與此同時,蘋果AirPods市場份額佔比正逐年降低。今年一季度財報發佈後,蘋果CEO庫克表示,蘋果決定將今年iPhone產量削減15%。

日前,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達成協議,2024年秋天前,歐盟所有手機、平板電腦和相機等將統一使用USB Type-C充電接口。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政策受影響最大的就是蘋果公司,並且不排除此政策逐漸擴展至全球範圍。

與蘋果的合作是金飯碗,但並不是鐵飯碗。千億立訊的命運如果只系在蘋果身上,有可能只是一張“千億大餅”。

最重要的選擇

想要逃離蘋果的絕對控制,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30歲時的王來春不安於在富士康做一個管理千人的課長,40歲的她不安於做富士康的最大供應商。那50多歲的她是否會安於做“果鏈龍頭”呢?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2022年4月20日,立訊精密公佈針對港股上市公司匯聚科技的要約結果。截至4月19日,立訊精密的境外全資子公司LUXSHARE PRECISION共持有匯聚科技13.81億股股份,約佔匯聚科技全部已發行股份的70.95%。此次收購完成後,匯聚科技將被納入立訊精密合並報表範圍。 

立訊精密表示,對匯聚科技的收購,旨在從產品、客戶、市場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公司在通信、醫療、汽車、工業等領域的互聯產品戰略佈局。

再聯繫上今年立訊精密和奇瑞的合作造車,王來春的意圖很明顯:“代工之王”不是立訊精密的終極目標,從產業鏈的底層“向上爬”,並增加手機之外的收入來源,成了其未來繼續發展的主旋律。

不過,想要逃離蘋果的絕對控制,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根據立訊精密官網顯示,公司研發生產的產品包括:連接器、連接線、馬達、無線充電、FPC、天線、聲學和電子模塊等,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通訊、企業級、汽車及醫療等全球多個重要領域。

縱覽立訊精密的歷年報表,如此廣闊的產品矩陣,卻沒有形成均衡佈局,如今幾乎一切業務都在圍繞蘋果、手機展開。

早在2016年時,立訊精密還可以稱得上兩大產品系列,分別爲消費性電子產品、電腦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產品,佔營收比分別爲30.23%和20.20%。

2017年之後,這個數字迅速變成66.54%和19.05%,並且逐漸拉到2021年的87.46%和5.10%。

而被寄予厚望的汽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業務佔比則從2017年的4.95%降至2.69%。

也就是說,幾年之間,蘋果給立訊帶來了數量規模龐大的業務和財富,但同時也讓立訊和其他果鏈企業一樣,對其產生了深深的依附。

爲了對抗這種依附關係,同時讓立訊能夠在千億規模上再次“起舞”,王來春必須做出事關重大的選擇,這個選擇所要付出的代價與風險之大,也要超過此前的任何一次。

對奇瑞股權的收購是其歷史上最具份量的一筆投資,相當於徹底把汽車定義爲立訊的第二曲線。根據此前的定性,“公司中長期目標是成爲汽車零部件Tier1領導廠商。”

王來春表面上收購了一家日薄西山的整車企業(的一部分股權),實際上真正看上的是其完善的產業鏈條,以及核心零部件的生產能力。

而面向新能源整車廠的一級供應商角色,已是江湖列強紛爭的局面。其中最具分量的玩家當屬華爲,另外還有大疆、德賽西威均勝電子等明星企業、企業集團、上市公司都在深度佈局。

對於王來春和立訊精密來說,加入這個競爭的序列並非太難的事情——像往常一樣看準目標、甩出支票,就可以獲得參與這個市場的入場券。她已經在歷次收購和後續的整合中證明過自己。

她真正擅長,也是真正會讓華爲等對手感到緊張的,是其掌控精細化生產與人員管理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最重要的來源,就是王來春還是一個打工妹時,在生產線裏日復一日的打拼與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