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基礎設施倡議”彰顯了美國被迫跟隨中國全球議程的不安與無奈。

據彭博社報道,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沙利文日前透露,拜登將在6月底於德國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峯會上正式提出“全球基礎設施倡議”。

沙利文稱,這項新倡議涵蓋全球基礎設施、衛生健康和數碼基礎設施,爲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替代方案。

這個新倡議有何特點,又能否起到“制衡中國”的作用?

━━━━━

“重建更好世界”倡議替代版

拜登將發起的這個“全球基礎設施倡議”,令人想起去年6月他在G7峯會發起的“重建更好世界”倡議(Build back better world ,簡稱B3W)。

和拜登即將發起的“全球基礎設施倡議”一樣,B3W的定位也是作爲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替代方案。不同的是,B3W在實體基礎設施建設外,還提出了所謂的“軟性基礎設施建設目標”。當時定的軟性目標有四個,分別是氣候變化、衛生健康、數字設施和性別平等。

B3W顯然不是一份合格的企劃書。其包羅萬象,堆砌了許多互不相關、莫名其妙的雜亂概念,卻很少實實在在的投資立項,所以註定吸引不了人。美國副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辛格曾專赴美國“後花園”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巴拿馬遊說,也無功而返。

拜登即將發起的“全球基礎設施倡議”,刪掉了B3W的一半“軟性基礎設施建設”概念,只保留了衛生健康和數字建設。雖然減了一些概念,但恐怕也難以推進。

━━━━━

美國自己的大基建也都“三缺”

“全球基礎設施倡議”信用可疑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自己的大基建就不夠強。

美國大規模基建興起於“二戰”後,進入21世紀就基本停止,以修修補補爲主。除了低空航線有多達8000個以上機場,仍能保持領先外,鐵路、公路、橋樑等設施多數已陳舊落後。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每4年評估一次美國的基礎設施,最近一次是2021年,得分爲C+,且已是40多年來最高得分。此前的分數長期爲D。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2019年美國在基礎設施質量的廣義衡量指標上僅排在全球第13位。

美國基建在最近20年停滯了下來,是因爲三缺:缺共識、缺投資、缺人工。

作爲車輪上的國家,美國對除低空航線外的公共基建不感興趣,加之回報週期過長,所以沒有共識。拜登上臺後提出的國內基建法案,在民主黨內就遭到抵抗。最終在國會七扣八扣,以1.2萬億美元的規模過關。而有研究認爲,美國恢復基建設施的實際缺口將達到3.5萬億美元。此外,從土建工人、工程師到鋼筋水泥等基礎材料,美國均嚴重缺乏。

拜登的國內基建法案都推進艱難,“全球基礎設施倡議”希望募得資金數千億美元,從何而來目前更是難題。

━━━━━

資金缺口巨大G7也幫不上忙

事實上,全球基建缺口確實巨大。二十國集團(G20)2018年發佈的《全球基礎設施展望》報告預計,到2040年全球基礎設施存在15萬億美元的投資缺口。這顯然還沒有算上數字基建。

此前,亞洲開發銀行預計稱,從2016年到2030年,僅亞洲每年就需要1.7萬億美元、共26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其中,電力設施需要14.7萬億美元投資,交通需要8.4萬億美元,通訊需2.3萬億美元。

拜登的“全球基礎設施倡議”,劃定的重點地區就是印太區域,目的是與中國展開競爭。由於難以獨自籌集足夠資金,美國顯然是希望G7其他國家幫忙。

但是,G7中的歐洲國家目前也有一個“全球門戶”基建計劃,目標是到2027年籌得3000億歐元。這已經就很難達到。

因爲,目前歐洲國家平均主權債務佔GDP之比已超過90%,比歐洲債務危機時還高。而歐盟的主權債務紀律豁免今年底就要到期,如不延期,不少歐盟國家將面臨新一輪主權債務危機。所以,G7中的歐洲國家,勢必沒有餘力配合拜登這份夾帶美國地緣利益的新倡議。

總的來看,拜登即將發起的“全球基礎設施倡議”,是又一個畫出來的大餅。此前,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針對新興市場曾聯合發起過藍點網絡倡議,目標也是提供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之外的選擇,結果同樣不了了之。

當然,也不能說拜登這次畫出的新大餅毫無價值——至少,這件事彰顯了美國被迫跟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全球議程的不安與無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