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倩

消費金融公司迎來一輪融資潮,4個月時間已有9家消費金融公司完成融資,最近的一週更是有2家消費金融公司完成融資。作爲銀保監會監管的非銀機構,消費金融公司是當前消費信貸市場的主力。在這些消費金融公司密集融資拓展業務的另一面,是部分機構開始離場,特別是曾經的龍頭捷信消費金融近期再度傳出或出售部分股權的消息,受到行業高度關注。

有人融資忙開拓

6月22日,海爾消費金融成功募集5.1億元的銀團貸款。6月20日,馬上消費金融以發行銀行間公募ABS(又稱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方式,融資14.77億元。

本月,還有蘇銀凱基消費金融、金美信消費金融完成融資,各自以銀團貸款和股東增資的方式,分別籌資3億元和5億元。更早之前,小米消費金融、平安消費金融、錦程消費金融、湖北消費金融及中原消費金融5家公司以不同手段完成“補血”。

受訪人士表示,今年以來的融資潮與市場資金寬裕、融資成本較低有關。上海證券報記者注意到,馬上消費金融最新發行的ABS,優先A票面利率爲3.3%,優先B票面利率爲3.8%,均爲歷史最低。

引發此輪融資潮的另一大原因,是消費金融公司欲加快拓展業務。作爲非銀機構,消費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公衆存款,開展業務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股東增資、金融機構借款、同業拆借、發行ABS或金融債等。

其中,通過出售資產發行ABS較受歡迎。“這種融資手段的優點在於,沒有期限錯配問題,其償債資金來源是資產包的現金流,簡單理解就是資金收回多少就還多少。發行ABS出售的是資產,不會增加公司槓桿,反而能增加資產的流動性。”某評級公司研究人士解釋稱,發行ABS的信用主體是資產信用,這就意味着即便ABS發行主體信用等級不是3A級,只要資產好,仍可融到3A級成本的資金。

有人敗退欲離場

在上述公司忙着融資擴大業務的同時,部分公司卻因業務敗退幾欲離場,例如,曾經的龍頭捷信消費金融近期再傳“打算出售部分股權”。

捷信消費金融是首批四家試點消費金融公司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外商獨資消費金融公司,規模和業績多年排名行業第一,高峯時期員工多達9萬人,此前還計劃在港股上市並已遞交招股書。2020年,捷信消費金融的資產負債大幅緊縮,業績也隨之下滑。2021年初,其股東PPF集團創始人意外離世,公司經營再添變數。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分析稱,捷信消費金融早期主要採取線下網點推廣,與手機數碼店合作開拓分期業務,快速獲取數碼市場發展的紅利,成爲全國佈局、規模第一的消費金融公司。不過,在移動互聯網驅動的電商快速發展後,低成本的線上消費貸款成爲近幾年消費金融業務主流。再加上強監管態勢,捷信高度依賴線下和人力的重消費金融模式遇到挑戰。之後,捷信開啓線上化轉型,但並不成功。

捷信的敗退,並沒有影響市場的熱度和牌照價值。不少銀行特別是城商行仍對這個行業高度青睞。今年上半年,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先後拿下華融消費金融、蘇寧消費金融的控股權,希望拓寬零售金融版圖。“消費金融公司作爲專業開展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非銀機構,可在全國展業,受制於區域經營限制的城商行正是看上了這一點。”於百程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