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張瓊斯)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今日出席“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陳雨露表示,近年來,人民銀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斷創新豐富貨幣政策工具,同時比較注重發揮利率價格槓桿的作用,目標是努力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的良性循環。實踐證明,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有明顯提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貨幣政策調控機制更完善。人民銀行始終堅持管好貨幣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M2和社融增速始終保持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國民經濟運行,持續實現優化組合,也就是較高的增長、較低的通脹和較多的就業。

二是逐漸構建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重點是支持普惠金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這些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出臺,既有力地支持了有效應對世紀疫情衝擊,又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國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是逐步健全了利率的市場化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重點對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進行改革,形成了新的傳導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也就是引導存款利率跟隨LPR和國債收益率變化,以此進一步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

陳雨露說,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兼具總量調節和結構性調節雙重功能,也就是通過結構性功能,能夠實現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同時又能對總量調控作出貢獻。

陳雨露表示,人民銀行在設計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時堅持順勢而爲,按照目標一致性原則設立激勵相容機制。把人民銀行資金和金融機構對特定領域和行業信貸投放順勢掛鉤,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以更有效促進信貸結構優化。此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具有基礎貨幣投放功能,有助於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貸平穩增長。人民銀行在總量框架下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點需要“有進有退”,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合意水平,與總量型政策工具形成良好配合。

“市場也應該注意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水平與市場利率水平之間通常相差不大,不會對市場化的利率體系造成太大影響。”陳雨露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