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晚間,新浪財經特邀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的副院長趙慶明老師參加“環球市場播報”主辦的連麥節目。

趙慶明表示,我看好下半年歐元、日元的反彈和升值,這種情況下人民幣也不大可能大幅度的逆勢貶值。在美元貶值、日元歐元升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也不大可能大幅度地兌美元貶值,甚至在這種情況下也會隨着歐元、日元的反彈,也有可能反彈。但是人民幣匯率比他們要更復雜一些。

以下爲連麥實錄(有部分刪減):

主持人:趙老師講英國經濟的基本面比歐元區還要強一些,如果不出現地緣政治衝突,下半年英鎊會有一個升值的預期,甚至這個升值的預期比歐元還要強一些。看起來日元不會貶值,歐元跟英鎊都有升值的預期,美元有貶值的預期。網友會問人民幣呢?趙老師,人民幣下半年還會不會有貶值的壓力?

趙慶明:人民幣4月19號當時不到6.40,經歷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就貶到了最低6.8幾,現在6.70左右。應該說現在要穩下來了。但是人民幣匯率和它們不太一樣。

首先,貨幣政策。歐、美、日的貨幣政策是收緊的需求,並且美國已經加息三次,6月1號開始正式縮表,縮表的力度三個月爲一個階段,逐漸地縮表幅度是加大的。歐洲中央銀行7月份開始加息。我們從去年年中開始,尤其是今年春節之後,我們是明顯的一個放鬆的過程,儘管我們不搞大水漫灌,但是我們是無法加息的,也無法收緊貨幣。貨幣環境是不太一樣的,或者說貨幣政策的取向實際上有點相反,它們是收緊,我們沒法收緊,甚至是要有所放鬆。

主持人:趙老師,我打斷一下,我們爲什麼沒有辦法加息或者沒辦法收緊?是因爲之前沒有放這些水出來嗎?

趙慶明:經濟週期不一樣,這一次因爲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我們的衰退是集中在2020年的一季度和4月份,實際上主要是一季度,4月份或者說5月份我們就開始明顯復甦了。其實到了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的一季度,我們的經濟基本上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平。2020年中國在大國裏是唯一一個實現了正增長,當時報的初步數是2.3%,現在糾正說2.2%,當時的歐、美、日等等都是負增長。我們去年增長上半年比較好,年中開始我們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我們的經濟週期是率先從疫情中復甦,它們比我們慢,但是我們率先復甦,以及後來的多種國際和國內的因素,導致我們從去年年中開始感覺到下行壓力,今年年初或者是到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下行壓力加大,三期疊加。其它國家是沒有咱們這種經濟肯定的。因爲貨幣政策是要爲實體服務的,經濟的下行,貨幣抉擇是要向一個寬鬆的方面抉擇。

中國的貨幣政策面臨的問題中,通脹壓力是次要的,我們的經濟增長、就業、保居民消費、保收入、保地方政府運轉等等是主要的矛盾。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能看到,儘管我們的通脹壓力,像PPI也比較高,在8%左右,我們的CPI還是比較低的,整體來說我們的通脹壓力比歐美要低很多,當然和日本比,我們可能是差不多的,但是不能和日本比。即使和日本比,我們看到日本現在也是繼續實行寬鬆。這是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人民幣匯率仍然不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匯率,尤其是從去年四季度到今年4月18號,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基本上是6.30到6.40之間,但是從去年四季度到今年4月15號,日元兌美元貶值了接近20%,美元指數自身是升值了百分之十幾,英鎊、歐元等等兌美元都是貶值7%以上的貶值幅度,但是我們基本上沒動。

爲什麼呢?還是與我們的匯率制度有關,我們仍然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爲基礎的,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儘管過去多年,我們的匯率上下波動幅度也比以前波動性要更好一些,更有彈性,但是仍然是一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還要看我們的一些政策的需求。人民幣匯率預測下半年難度有點大,但是一方面要看到國際背景,人民幣已經是一個主要國際貨幣了,從國際特別提款權SDR來看,我們是籃子裏面的第三大國際貨幣。從BIS(國際清算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來看,人民幣也是一個能夠排在第五到第十之間,因爲國際貨幣功能不同,它的排名是不一樣的,有的排名要高一些,有的排名要低一些,但也是一個主要的國際貨幣。這種情況下的這種“有管理”也不能夠脫離開國際外匯市場的大背景,未來人民幣匯率,一方面我們是有管理,國內的貨幣政策對它有影響。另一方面,國際外匯市場對它也有影響。

我看好下半年歐元、日元的反彈和升值,這種情況下人民幣也不大可能大幅度的逆勢貶值。在美元貶值、日元歐元升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也不大可能大幅度地兌美元貶值,甚至在這種情況下也會隨着歐元、日元的反彈,也有可能反彈。但是人民幣匯率比他們要更復雜一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