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互通再度迎來改革。

6月24日證監會發布《關於修改〈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干規定〉的決定》。據悉,《規定》旨在規範內地投資者返程交易行爲,對所謂“假外資”從嚴監管。

根據規定,香港經紀商不得再爲內地投資者新開通滬深股通交易權限。政策實施之日起1年爲過渡期,過渡期內,存量內地投資者可繼續通過滬深股通交易。過渡期結束後,存量投資者只能賣出A股但不能買入。

滬深交易所當天也對上述規定出臺細則。與此同時,滬港通、深港通納入ETF正式落地,這是互聯互通機制又一標誌性擴容事件。有分析師曾指出,短期直接影響有限但長期意義深遠;對A股影響或大於港股;中長期深化兩地市場融合,促進資本市場發展。

“假外資”從嚴監管

6月24日證監會出臺修改後的《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干規定》,旨在規範內地投資者返程交易行爲,對所謂“假外資”從嚴監管。

近年來,北向資金在A股多次上演追漲殺跌操作,令市場懷疑當中有內地資金披着“外資皮”。去年還一度傳出,有內地頭部量化私募通過在香港高槓杆配資,運用多空策略在A股市場頻繁操作,收益頗豐。詳情點擊《震驚!2.2萬億激戰驚現“假外資”,百億量化私募成主角?5倍槓桿香港配資,高頻交易A股,影響有多大?》

“假外資”規模如何?在北向資金中佔比多少?對A股影響有多大?……一直是市場關心的話題。證監會6月24日表示,近年來,有部分內地投資者在香港開立證券賬戶及北向交易權限,通過滬深股通交易A股。目前此類交易總體規模不大,交易金額在北向交易中的佔比保持在1%左右。投資者數量約有170萬名,但大部分無實際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內地投資者約有3.9萬名。

在監管看來,此類證券活動與滬深股通引入外資的初衷不符,且這些投資者中大多數已開立內地證券賬戶可直接參與A股交易,兩種途徑交易有發生跨境違規活動的風險,也給市場造成了北向交易中有不少所謂“假外資”的印象,不利於滬深港通的平穩運行和長遠發展。

據悉,2021年12月17日至2022年1月16日,證監會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期間,期間收到相關意見建議8條,主要集中在進一步明確內地投資者範圍等操作層面。

證監會表示,本次將《規定》第十三條第一款修訂爲,“投資者依法享有通過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買入的股票的權益。滬股通和深股通投資者不包括內地投資者。”

6月24日當天,滬深交易所同步修訂滬深港通業務實施辦法,對內地投資者具體範圍等做進一步明確。可以看到,交易所對“內地投資者”明確釋義:“內地投資者指持有中國內地身份證明文件的中國公民和在中國內地註冊的法人及非法人組織,不包括取得境外永久居留身份證明文件的中國公民。”

其中,內地身份證明文件包括境內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往來港澳通行證,不包括前往港澳通行證(俗稱單程證)。內地身份證明文件包括境內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往來港澳通行證。境外永久居留身份證明文件包括但不限於境外國家和地區頒發的永久居民卡、永久居民簽證等。

內地註冊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境外設立的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可使用在境外取得的身份證明文件(如商業登記證等)開通深股通交易權限。如聯名賬戶的投資者中有任一方屬內地投資者,該聯名賬戶按內地投資者賬戶規範。

據瞭解,爲保護存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證監會做了過渡期安排。自規則實施之日起,香港經紀商不得再爲內地投資者新開通滬深股通交易權限。政策實施之日起1年爲過渡期,過渡期內,存量內地投資者可繼續通過滬深股通買賣A股。過渡期結束後,存量投資者不得再通過滬深股通主動買入A股,所持A股可繼續賣出;無持股內地投資者的交易權限由香港經紀商及時註銷。

明確ETF基金納入互聯互通安排

互聯互通另一大改革看點在於ETF納入滬港通、深港通。

6月24日滬、深交易所分別出臺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滬港通業務實施辦法》、《深圳證券交易所深港通業務實施辦法》,明確滬股通、深股通、港股通的證券包括股票和股票ETF。

同時還明確股票ETF納入及調整機制,從ETF定期調整納入條件來看,兩家交易所的要求一樣:

(一)以人民幣計價,且最近6個月日均資產規模不低於人民幣15億元;

(二)上市時間滿6個月;

(三)跟蹤的標的指數發佈時間滿1年;

(四)跟蹤的標的指數成份證券中,本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上市股票權重佔比不低於90%,且滬股通股票和深股通股票權重佔比不低於80%;

(五)跟蹤的標的指數或其編制方案符合以下條件:爲寬基股票指數的,單一成份股權重不超過30%。爲非寬基股票指數的,應當符合以下全部條件:1.成份股數量不低於30只,2.單一成份證券權重不超過15%且前5大成份證券權重合計佔比不超過60%,3.權重佔比合計90%以上的成份股最近1年日均成交金額位於其所在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前80%;

(六)上交所或深交所認定的其他條件。

據瞭解,滬股通ETF、深股通ETF和港股通ETF的首次納入考察截止日爲2022年4月29日。

中金公司分析師曾指出,納入合資格ETF是互聯互通機制又一標誌性擴容事件。豐富投資產品,特別是有助於國際長線投資者對A股進行配置型投資,對A股影響或大於港股。

該團隊解釋,經過ETF基金在國內的蓬勃發展,不僅已有覆蓋了追蹤滬深300等具有市場代表性強、覆蓋核心資產的ETF產品,也密集上市了多隻優質行業主題ETF,其與中國長期發展主題(如光伏、芯片、新能源、醫藥、國企和紅利等等)相契合,在全球範圍內也具有一定稀缺性。因此互聯互通納入行業ETF有利於海外投資者更加便利和精細化的佈局A股細分行業和熱門賽道。

招商證券策略團隊此前分析ETF納入互聯互通影響時表示,對A股而言,由於互聯互通的ETF已明確僅限於二級市場交易,所以不直接爲A股市場帶來增量資金,也不會通過ETF的一、二級市場套利交易對成分股價格產生影響。對A股的直接影響有限。

該團隊指出,北上資金的加入將推動境內ETF市場的發展:一方面,ETF納入互聯互通豐富外資可投資品種,並提高其投資便利性,將爲ETF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有利於提升相關ETF的流動性和交易活躍度,從而推升一級市場申購積極性,加快ETF規模擴張;另一方面,正如2014年陸股通開通以來A股投資者機構化加速,未來隨着北上資金的加入,ETF的投資者結構中機構佔比預計會有所回升,這對於ETF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將揮發積極的作用。

從中長期來看,外資投資人民幣金融資產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力量之一,ETF納入互聯互通有望進一步提高人民幣資產對外資的吸引力,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