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沈復的《浮生六記》中說,
“世事茫茫,光陰有限,
算來何必奔忙?
人生碌碌,競短論長,
卻不道容枯有數,得失難量。”
人生百年匆匆,
容枯有數,得失無常,
擁有的越多,
身上的包袱便越重。

圖|@故宮博物院

佛家有言:
“縱有三千煩惱,
不如拈花一笑。”
肩擔日月的成年人,
執着於順意的處境,
不如修份適意的心境。

看開有路,釋懷藏福,
“什麼的人活得最自在?”
最好的答案,還是“善忘”。

解不開的煩惱,早點忘掉
很喜歡宋代慧開禪師的一首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寺院裏養着兩株梔子花,
每年半夏,花便盛開,
雅緻芬芳,特別宜人。

然而,有一年卻長勢很差,
花只開放一半,
葉片也一日比一日萎蔫。

看護的小和尚非常擔心,
去向師父請教,師父卻並着急。
不一會兒便拿起剪刀,
絲毫不心疼地剪了不少枝條。
“多餘的枝葉不剪掉,
土的養分就會首先被它們吸走,
營養不充足,花葉自然不繁茂。”
小和尚這才明白其中道理,
靜候幾日,兩株梔子
真恢復了往年的淺白翠綠。

圖|@故宮博物院

《小窗幽記》中有句話,
“身上無病,心上無事,
春鳥便是笙歌。”
養心當與養花同,
負累太多,活力自然消減,
及時清理,忘憂忘雜,
三餐四季,纔有美好可言。
春看花覺喜,夏聽風知足,
秋賞月生歡,冬觀雪恬然。
心中無牽絆,眼中風景現。

太過費力的關係,不再理會

曾看過這樣一個問題,

“曾經親密無間的好友,

究竟爲什麼會逐漸疏遠?”

有個回答一語中的,

“因爲漸老的歲月與漸遠的三觀。”

就像章惇,曾是蘇軾的摯友,

最終不僅疏遠,更傷害蘇軾最深。

當年,兩人同年考中進士,

同在朝中爲官,私交甚密,

雖然身處兩個政治陣營,

蘇軾落入烏臺詩案劫難時,

章惇依然慷慨伸出了援手;

相應的,後來弟弟蘇轍彈劾好友,

沒有幫助弟弟,職業巔峯的蘇軾,

爲避嫌主動申請調去地方任職。

中國人自古信奉:

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後來,黨爭局勢愈演愈烈,

此起彼伏,針尖對麥芒,

章惇心中竟漸生出對蘇軾的恨意。

怪他規勸自己歸隱,

怪他不爲自己求情,

怪黨爭令他錯過了與父親的最後一面......

終反目成仇,

當權後將蘇軾一貶再貶。

有句話說,

“人生所求,得知可喜,

不得亦無憂。

苦樂隨緣,得失隨緣。”

人與人的關係或許早已註定,

悲歡離合總無情,

關乎際遇,關乎觀念。

圖|@故宮博物院

真正舒服的關係,

都無需太過刻意,

該走散的,

終不會過多停留,

不該走散的,

自可將其託付於時間。

過分的強求與討好,

對別人和自己都是災難。

與其執着於求而不得,

不如釋懷,學會看淡。

少點內耗,多點歡笑

最近“內耗”一詞,

頻繁映入眼簾。

它是指,“個體在心理方面,

過度損耗導致的疲憊狀態。”

過於在意他人看法;

對別人的言行過於敏感;

總是糾結,浪費時間又牽扯精力;

容易自我懷疑,貶低自己;

什麼都沒做,卻總感覺很累

......

當年,盧梭拿着一把斧頭

就鑽進了瓦爾湖畔的森林裏。

用最原始的方式在大自然中生活,

爲的就是拋去身心的負累,

在簡單的生存方式中,

迴歸生命的純粹,找回內心的自由。

而中國人自古樂山好水,

也正在於借山水寄情,

以暫時拋卻功利世俗之累,

以一顆淨心,體察萬物,

來慰藉已然疲憊的靈魂。

是時候給心靈減重了,

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

困惑本無源,不糾自輕鬆。

善忘,是一種智慧,

善忘,更是一種選擇。

善忘,纔是最好的養生

記得伏爾泰有句話說,

“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

而是鞋子裏的一粒沙。”

在茫茫無際的一生裏,

很多時候,令我們感到疲憊的,

並不是多麼巨大的困難,

而只是不斷堆疊的雞毛小事。

解不開的結,能放就放,

沒有緣分的人,該忘就忘。

思慮過重,快樂便會丟掉,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太陽強烈,水波溫柔,

你要乾淨生長,你要記得幸福。

相關文章